夕陽即將落山的時候,眾人從武英殿中散了出來,並趕在宮門落鎖時間之前出了宮。
沒了彭閣老,進度便快了許多。經過菜市場般的討價還價,太後收回絕大多數詔旨,包括將寶璽收進宮去。
作為妥協代價,朝臣也默認了對魏國公和另外三個勳戚散官的任命。還有一點令人醒目的事情,新寧侯錢泰去南京擔任協同守備。不過光祿寺少卿黃鑒的提督五城兵馬司還是被否掉了,那是文官廷推出來的職位,說什麼也不能隨意簡用人選。
彌漫了幾天的政治危機頓時消解,參與了今日大諫議的官員人人與有榮焉,雖口幹舌燥、饑腸轆轆,但仍舊紅光滿麵、神態亢奮的各自回家。人生難得幾回搏,今天搏的真劃算…
按照最主流的標準說法,在太後倒行逆施的時候,他們勇敢的站了出來,迫使太後改正行為,成功拯救了傾頹的朝綱,應該能上史書了!唯一遺憾的是,這個太後不是正牌天子,含金量差了點。
至於李僉憲,更是名聲大噪,望重一時,令朱放鶴、左郎中等一幹友人眼熱得很。言官界向來以藏龍臥虎出名,這廝才去都察院十餘天工夫,滿打滿算真隻有短短十餘天,隻怕連椅子都沒有坐熱,就力壓群雄,隱隱然成為言官界招牌人物。
果然從秉性到口才,不愧是大家早早公認的最佳編外言官,這下進了都察院簡直就是如魚得水,孔明遇皇叔,幹柴遇烈火。真要讓他幹上三五年言官,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隻是李大人回去後便閉門謝客,每日兩點一線,概不見客,並謝絕一切宴請。
在這次事件中,另一個明顯得分的是歸德長公主,她的表現可圈可點,獲得朝臣的一致好評。
唯一失分的似乎就是武英殿大學士彭閣老了,眾人都感到當時內情沒那麼簡單,但又說不上是哪裏的問題。隻能以李佑對彭閣老那句話來解釋了——休要被仇恨蒙蔽了雙眼。
隻有寥寥無幾的清醒人物知道,真正幫了太後忙的人是李佑,但公論卻都懷疑是彭閣老。
有心替彭閣老辯解幾句的,仿佛也像被什麼堵住了嘴一樣,好似愛你在心口難開,政治便是如此,成王敗寇而已。亦有傳言,已經六十九歲的彭閣老生了致仕的念頭。
其實事已至此,結果擺在這裏,真相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曆史上有那麼多不清不楚的不明不白的事情,也不差這一件。若是樁樁件件都一清二楚的,那還不知要有多少後世史學家失業。
但位於漩渦中心的當事人李佑深深知曉,大諫議隻算個開端而已…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麵,遠沒到落幕時刻。
閑話不提,卻說大諫議事件剛剛結束,朝廷便得到消息,三天之後,天子將抵達京東通州。每個人都曉得,一個新時代的帷幕已經緩緩拉起了。
熱血澎湃的運動總要冷卻並過去,回到了本職工作,李大人所負責的差事還是隻有一件,審理兩淮餘鹽案。
但李佑的審問方式依然是那麼銷魂,不緊不慢的,好整以暇的,每天發一個傳貼,讓魏國公世子到都察院接受質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