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七十一章 李僉憲的差事(2 / 2)

李佑退出了總憲大堂,隨著司務橫跨幾個月門,進了一處古木森然的清幽院落,兩排高軒敞闊的三開麵房間相對而列,飛簷向空劃出了很悅目的弧度。院落中間還有古井、古亭,格調甚是雅靜。

李佑滿意的微微額首,這才正眼看了看司務官,此人年紀不大,三十餘歲,麵色稍黑。“有勞閣下了,貴姓?”

“不敢當,不敢當,敝姓封。老大人對這院落可還中意?”

老大人…聽到這個尊稱,李佑弱冠之年的臉皮抽搐幾下,答道:“甚好。”

封司務指著一麵房間道:“都察院官員多,地方擁擠。這排是胡僉憲的公房,此時他不在院中,對麵另一排還空著,要委屈兩位老大人共用此院了。”

又道:“按朝廷禮製,以老大人身份,須得撥下差役四人以供使用。今日一時不能齊備,還望海涵。”

有公款隨從,李佑自然是來者不拒,欣然受之,特意囑咐了封司務要挑選些強壯的。

今天李佑的都察院之行便到此為止。他本想持長公主的文書去河南道公房,拜訪一下掌道禦史範忠,但又一想,還是等正式到任後再說罷。

回想起江總憲的態度,李佑便覺得自己要坐冷板凳了,果然如同猜想的那般,一時半會不會有什麼實際差事。

禦史被稱為言官,確實也不理庶務,但並非像外人想象的那樣整天無事生非放嘴炮。大部分禦史都有實際差使做,十三道劃分不是平白無故的,每一道負責什麼、針對什麼,製度上是清清楚楚。

依照監察製度,一百多個禦史不但可以監督京師各衙門,還能無孔不入的滲透到從朝廷到地方的各個方麵。從差事名稱就可以看得出來,巡按禦史、巡倉禦史、巡關禦史、清軍禦史、茶馬禦史等,最終還是為了保證天子對天下的控製力。

當然換句話說,沒差事的禦史是冷板凳,真真正正的隻能風聞言事,用放空炮刷存在感。

李佑並不知道,他離開後,江總憲將左副都禦使鄭良第招來商討,內容自然是關於李佑的。

兩位正副堂官都不是有魄力的人,此刻皆犯了愁。為李佑調配差事十分不便,閑置了又怕他大鬧。

這李佑明顯不是背景單純的人,鬧起來還是很有能量的,再說都察院本身就是個上下尊卑模糊的地方,李佑有吏部為後盾,也不怕他們用考察來鉗製。

他們雖然與李佑不是一路人,但終歸也犯不著為了這點事情去惹麻煩。

鄭副憲思索了片刻,忽然有了主意,“安置到十三道不妥,讓他坐堂掌院更屬不當。不如叫他自成一署,單獨斷事。”

江辛嶽疑惑道:“有什麼適合他獨斷的事情?”

“最近一樁本院所負責重案,可交由他去審理,這李佑曆任地方,斷案能力還是有的。而且審理結果由主斷之官自行負責,與我等無礙。”

江辛嶽恍然大悟,笑道:“不錯,不錯!正可交與李佑,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

此二人所說的重案,確實是個近年罕有的大案,也是近期都察院最疑難的事情,至今數月遲遲不能了斷。

此案李佑一定會覺得眼熟,而且李佑也是最明白內幕的人之一,因為此案的全稱是“兩淮私販餘鹽兼對國丈行凶案”…

話說楊前撫台、丁前運使、羅前參政三個表麵上互相坑害、其實是遭受李佑坑死的倒黴蛋被捉拿入京,已然在都察院天牢住了三個月,但是至今仍未結案。

這個案子,本身不難,但難點在於這三個人之外的層層關係。

丁前運使為了減罪,一口又咬出了魏國公和南京鎮守太監,於是麻煩就出來了。另一個罪行略輕的人犯楊撫台,也咬出了國公越境行凶,又聲稱他是被欺瞞的。

魏國公是有實權、地位最重的勳貴之一,據說馬上要進京擔任都督。其實都督也不算什麼,但是太後扶持他的心思有點昭然若揭了,天子心中也不會反對這點。想要搞魏國公,須得三思而又三思。

南京鎮守太監吳大用是先皇的近侍,司禮監中有他的徒弟,要定罪也不能輕易下手。

但想叫丁前運使吃下全部罪名,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丁前運使是老首輔門生,徐首輔同門,雖然到目前為止,徐首輔為此案一句話沒說,但誰又敢輕忽首輔的分量?

楊前撫台本身也是非常有交遊的封疆大吏,老關係很有一些,與金閣老貌似是同年。就連分量最渣的羅參政,據說巴結上了彭閣老。

所以說這個案子最難之處,在於如何均衡各方,五月份主要案犯到京,到現在依然在審理之中。

若李大人得知這個棘手事情將落到自家頭上時,一定會暗歎“自作孽不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