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五章 揚州城印象(2 / 2)

淮安府往南便是高郵州,沿著運河繼續南下,就到了江都縣地界。船行再度放慢,李大人和崔經細覽兩岸風土民情,畢竟這兒就是以後的治下了,順路熟悉熟悉也好。

因為上遊洪澤湖水量輸灌,江淮之間運河的水量向來很大,水麵和堤壩都比較高,在一處水流較緩的港灣,李佑與崔經下船上了堤壩遠眺。

崔經指著遠處村子道:“揚州府是天下大府,江都縣亦是一方都會大縣,但看它鄉裏,比江南差之遠矣。昨日尋到一本記錄,整個揚州府錢糧正賦不過區區三十萬石,江都縣尚不知道,東主到了任就曉得了。”

三十萬?李佑對這個數字很震驚。這個數字雖然隻是基於田土丁口的賦稅,一般稱作錢糧正賦,不包括工商鹽等稅項,但也未免太少了罷。

要知道,蘇州府錢糧正賦將近三百萬,虛江縣則是三十二萬…聲名遠揚的揚州府一年正賦居然隻與虛江縣相當?這還是揚州全府的,那江都縣更少了。

崔經繼續說道:“昨夜上岸詢問本地人,原來這江淮之間西邊河湖密布,水情複雜,災患頻頻,而東邊沿靠大海都是鹽場。因而鄉間農事比起江南凋零的多,錢糧自然要少。”

新紮師爺崔經對李佑說起這些,顯然不是無的放矢,他相信東主肯定聽得明白其中意思。

李佑在府縣衙門裏都幹過,當即便意識到一個不妙的問題。

揚州城絕對是個金銀如海的地方,每年幾百萬兩的鹽課、幾十萬兩的關稅,但問題是那兩樣都不屬於江都縣…他這江都縣所能收的,也就是不知道幾萬石的錢糧和街麵上一點門攤銀。

算了,船到橋頭自然直,反正這年頭能按時收上錢糧就是合格,是多是少大都得上交朝廷,想那麼多也沒用…李佑放下心事,又與崔師爺看了一會兒景,便上船繼續前行。

在春暖花開四月初,新任揚州府通判、署理江都知縣悄悄抵達了揚州城(也就是江都縣)東關渡口。

運河從揚州城東麵和南麵繞城而過,形成了兩個可以由運河入城的城門,分別是東城的利津門(東關)和南城的鈔關門(挹江門)。

這個時代的揚州,因鹽業而興旺,三百多新安、山陝鹽業綱商每年獲得利潤和上繳鹽課都以百萬計。海量的金錢流入揚州城,在江北堆起了一座繁榮可與蘇州城相較的大都會。

一在江南一在江北,蘇州城與揚州城堪稱一對最耀眼的雙子星。其實揚州的城牆長度、城中麵積、人口都比蘇州城小一號,但揚州城的發達程度絕不次於蘇州城。

若揚州非要與兩京之外的天下第一都會蘇州比較,大概蘇州像是個農、工、商全麵發展的全能冠軍,而揚州更像是商業類的單項冠軍。

揚州的物產並不豐富,勉強能列出的也就鹹魚和“瘦馬”,周邊腹地也不像蘇州那樣物阜民豐、普遍繁榮。但揚州城卻是個依賴於巨額鹽業利潤興起的純消費城市,巨富和有閑階層眾多,支撐起了揚州城裏大批青樓、茶樓、浴堂、畫舫、園林的存在。

在這個時代,揚州城三個字就代表詩意之都、夢幻之都、煙花之都。關於揚州,有無數耳熟能詳的詩詞。春風十裏揚州路、人生隻合揚州死、煙花三月下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十年一覺揚州夢、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李大人將要任職的,就是這麼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