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二章 七重門(2 / 2)

過了規製最高的午門,才能算進入皇宮大內。在午門裏,也有一道金水河,李佑的目光越過金水河,穿過一片開闊地,遠遠望見丹陛之上的皇極門,這裏就是常朝時天子禦門聽政之處。

李大人又呆住了,曹部郎隻道是李佑第一次進宮,被宮闕壯麗震懾失神。

“所幸它叫皇極門。”李佑再次感慨萬分歎道,還是讓曹部郎一頭霧水。當然,李佑心裏又補了一句“而不是太和門”。

承天門改天安門、皇極門改太和門,皆為偽清製也,其餘不能一一盡數。

至此,曹部郎要與李佑分道揚鑣了。李佑向東轉向會極門,曹部郎向西轉向歸極門。內閣在會極門裏,六科則在歸極門裏。

會極門下,有十名隸屬於司禮監文書房的當值內監負責收受各方封進的奏疏章本,而後送入內閣。

不過這年頭內監失勢,在此當值隻是個象征性的活計,過一遍手代表著天子將奏疏下發內閣這道程序而已。

此處亦有官軍把守,李佑初來乍到,別人不識,還是驗了牙牌才放進去,以後熟悉了估計就不用了。

穿過會極門,左手方向也就是北邊一片殿宇,大概是作為天子便殿的文華殿;右手方向則是一溜堂屋的背麵,便是大名鼎鼎的內閣所在地文淵閣了。

李佑右轉,先是過了一座牌坊,上有先皇題匾,此後又走到一處緊閉大門外,號為閣門。已經是不知道第幾次被驗牙牌了,把門官軍確認了李佑身份後才開門放行。

李佑緩緩步行,入眼處是並不寬敞、甚至還有些狹窄的庭院。庭院緊緊貼著宮城的南城牆,可以說就是在城牆根下,看著雖然很局促,可這裏的確就是大明朝政務運轉的中樞要害所在。

庭院北端,是門窗朝南開的文淵閣,五開間寬度,大學士所居。

文淵閣之東,是由內承運庫改造而來的東閣,當前誥敕房所在,也就是李佑即將入直的地方。

文淵閣之西,是增建的卷棚屋舍,當前製敕房所在。

有個地位略低的中書舍人出來迎著李佑,邊引著李佑往東閣而去邊介紹狀況道:“此時天子日講,閣老們都去侍講了,眼下不在閣中。”

春秋二季的經筵日講,就是天子上課學習,主要由翰林、詹事等出任講官。

經筵逢二、八進行,內閣大學士、朝廷九卿、翰林詞臣、科道代表和勳貴代表都要出席侍講,隆重的很。

日講理論上每日上午進行,實際上看天子心情,隻由內閣大學士侍講即可,比經筵輕鬆些。

不過都和李佑沒啥關係,他這種人不可能與經筵日講關聯上的。

卻說誥敕房所在的東閣,是世宗皇帝下令將原本建於此地的五間內庫改造後,為內閣誥敕房所用。因為附帶有存放曆年典冊籍簿的功能,所以地方還算寬敞。李佑地位特殊,工作又涉密,所以分有一間小小的廡房單獨使用。

再說內閣之中的中書舍人足足有幾十人之多,雖然官職都叫中書舍人,似乎互不統屬,隻對閣老負責。但實際上,中書舍人的地位根據年資、加銜等因素也是有差距的。

高一點的叫誥敕房掌事或製敕房掌事,低一點的則叫辦事,當然這個掌事、辦事屬於非官方非正式的口頭說法,分個尊卑而已。

李佑這樣的,屬於中書舍人中相當高的存在了,他的官銜全稱有“直誥敕房”四個字,比什麼掌事、辦事之類的更高級。

李佑坐在廡房裏的公案後,環視四周,雖然房間小到幾乎不能轉身,稍一抬腿就到了門外廊下。但他很是知足了,能在帝國中樞裏擁有一個單間,堪稱不知道是幾百輩子修來的福氣。

不知道文淵閣那幾間屋子,坐起來又是個什麼滋味。

心神飄蕩,李佑居然悠閑的算起今天穿過了多少道門。長安西門、承天門、端門、午門、會極門、閣門,最後一步跨過了房門,才坐定在這裏,一共是七重門…

正在思維發散到無邊無際時,忽然聽見一句奸細的嗓音從屋外傳進來:“李舍人在不在?皇上有旨意,召你入文華殿!”

李佑抬頭看去,卻是一個年歲不大的內監立在前廊上。

這小公公一聲傳喚頓時將整個東閣都驚動了,探頭探腦的出來好幾個好事者看熱鬧。眾人紛紛感歎這李大人果然非凡的很,才上任不到半個時辰,便有天子召見,這是坐不暖席啊。

李佑自己卻是猶疑不定,據方才所介紹,眼下應該是日講時間,正在上課的皇帝陛下召見他這和四書五經八竿子打不著,而且從來沒有過交集的小官作甚?侍講的大臣們也放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