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劇本
地獄的呐喊(又名:宋家祠堂)
根據吳組緗小說《樊家鋪》《官官的補品》《一千八百擔》改編
編劇王東藝術顧問方義華
第一集
1、樊家鋪線子茶鋪夏夜、日天空一片黑暗,遠近傳來狗吠聲。
黑幕下,傳來獨輪車檀木車輪吱呀吱呀的滾動聲。
近處看,沿路茅草矮屋窗戶裏透出少數油燈星點。
從茅屋窗戶裏傳出嬰兒鬧夜的哭啼聲音。
獨輪車的車輪吱呀吱呀的滾動聲音。
印字並旁白:“三十年代初的江南農村,一個罕見的大旱之年,數月來老天爺沒下一滴雨,田地顆粒無收,可苦了種莊稼為生的佃戶了。眼前,這個不足二十戶的毛草屋偏僻小村,它的名子叫樊家鋪。樊家鋪的男人是離它不遠的宋莊宋月齋的佃戶,女人守著沿路鋪子賣著茶水小吃。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吧!……”
天空漸漸露出亮光。石板路上行人也多了起來。
沿路座北朝南,有一長排十數間茅草蓋著屋頂的土牆屋街鋪,街鋪以賣茶為主,也有幾家賣吃點的鋪子。其中一間茶鋪門前,擺放著一張舊桌子,桌上疊放七八個大粗碗,一把大缸瓦壺,四條板凳。
茶鋪裏,農家婦女線子,29歲,南方的山裏女人生的白淨,梳著茇茇頭,因長的俊俏,望上去隻有20歲出頭。穿著件白底藍花短袖衫,懷裏摟著滿月不久的兒子鐵蛋奶著奶水,口中哼著謠曲:“山裏孩,最乖乖,媽媽疼,大大愛,吃的飽,睡的香,西山上,不用怕,大大媽媽去打狼,狼跑了,寶寶睡著了,大大媽媽回家了。嗷挽嗷,嗷挽嗷……”
嬰兒在她的懷裏吮著奶頭,在媽媽的謠曲聲中漸漸睡著了,小嘴脫離了乳汁豐盈的奶頭,臉蛋上掛著甜甜的笑。
線子見兒子睡著了,一手捋下自己的衣衫,在兒子的臉上親了親,母愛的笑了。她無意識地抬頭朝前望去,被一陣吵鬧聲吸引。
2、樊家鋪小吃茶鋪夏日女店家順媽(57歲)掀開蒸籠對鋪外吆喝著:“包子、發糕,賣包子、發糕啦!”蒸籠裏冒出來的騰騰熱氣半遮了順媽的臉龐。
幾個逃荒的小乞丐趁順媽不在意撲過來搶小吃鋪蒸龍裏的包子和發糕吃。他們顧不得包子、發糕燙嘴,個個將搶得的食物往口裏塞著。
順媽嘮叨驅趕他們:“這點小本買賣,哪經得你們搶,走哇,真是!”
順爺(621000)出來:“我的板奶奶,吃了就吃了,嘮叨什麼。唉!”
小乞丐們狼吞虎咽的吃著包子發糕,不時向鋪主人伸著舌頭做著鬼臉,快活的相互追逐離開了。
順爺哭笑不得的搖著頭進了裏屋。
一個六十幾歲的老漢,名叫章三倌,衣衫破爛,戴著破草帽,手裏拿著一根扁擔,從歇腳客中站出來,手中比劃著扁擔,口裏念念有詞:“大夥聽我說,聽我講,聽我來把扁擔誇一誇。扁擔長,扁擔短,扁擔長在西山上。西山上,嶺高大,出了一個扁擔王。扁擔王,本姓陳,人高馬大真豪爽,真豪爽!扁擔陳,陳扁擔,扁擔傳奇數不完。腳鼎地,頭頂天,吆喝一聲人鬼寒。富人怕,窮不沾,劫富濟貧英雄漢,英雄漢!說扁擔,話扁擔,英雄好漢陳扁擔。好漢當,好漢幫,一根扁擔走四方。官府恨,窮人愛,有口皆碑美名揚,美名揚!”
老漢的快板引來過往行人觀看和喝彩。
順爺倒了一碗茶端給老漢,說:“章三倌,喝碗茶吧,有你來一段,我這鋪子的客人都舍不得走啦。”
章三倌接過碗一口喝幹,說:“官府說陳扁擔是土匪,我章三倌就誇他是好漢,他當土匪,從不搶老百姓,不是好漢是什麼!”
歇腳客不住的點頭,說:“我們常走黑路,路過大西山嶺,就沒遇到過大西山嶺的人下山吃黑的。”
另一歇腳客說:“就是,這條路我經常走,黑燈瞎火的,從沒見過攔路打劫的,倒是有時聽見幾聲狼叫,怪嚇人的!”
還是頭裏的歇腳客說的話:“聽說呀,原先有那麼一些攔路打劫的,在這條路設卡,自從陳扁擔帶著隊伍上了山,那些打劫從此消失了,再也沒聽說有哪個被打過劫。看來呀,這個陳扁擔,還是我們這些人的保護神啊!我要不是有老婆孩子的,準上大西山嶺投奔他們去!”
順爺:“你這位爺說的好,當兵到哪都是吃糧,說不定,投了大西山嶺,比投衙門當差好的多!你說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