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曆險開始於那個中秋節。那是大株平治十八年,大朔鹹樂二十年,距離遙遠的統一天下的姬氏大齊滅亡整整二十一年。
那一年,我十四歲,還有兩旬就滿十五,到時候,就是我行笄禮成年的日子了。
那天,天氣很是不錯。我依舊是在晨曦時起床,在秋意亭中練劍、調息滿一個時辰。
我住在英瓊殿,是大株皇宮中最偏西北角的一個小宮殿。英瓊殿真的很小,僅僅有兩間寢殿和一間書房,再就是三間粗使宮女住的廂房。連南國常見的亭台水榭也沒有地方安置,隻是在寢殿外建了一座小亭子,上書“秋意”兩個大字,是株帝的禦筆,算是這裏最寶貝的東西了
大株地處南國,國主楊氏原是姬氏齊國唯一的異姓王,鎮南王。楊氏本是北方氏族,先祖有匈奴血統,封王後才遷到了南方。楊氏乃武將世家,祖訓不忘刀兵,即使遷到了江南,也不忘讓宗族子弟悉習武藝,女子也不例外。楊氏男子多通婚於北方故土,還會定期派遣宗室子弟北上拜祭祖墳,以示不忘本。但是久居南國,免不了多受些江南雅士的熏陶,詩詞曲賦在宗族中也已蔚然成風。是以天下皆知,株國楊氏,武可馳騁疆場,保家衛國,文可縱橫朝堂,指點江山。
近百餘年前,姬氏統一天下,國號齊,盛極一時。然花無百日紅,幾十年後,姬氏日漸衰落,南方的慕容氏,雲氏,段氏相繼自立,意圖於姬氏齊國劃江而治。北方匈奴屢次南侵,姬氏旁支平北王一脈亦起不臣之心,與匈奴相互勾結,一點點的蠶食北方的土地。姬氏受此腹背之擊,勢力範圍越來越小,隻能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南方的楊氏和西部的安西王,聞人氏。聞人氏原為姬氏旁支,因戰功卓著,賜姓聞人,取聞天下人之耳,名揚萬世之意。
當年,楊氏與聞人氏同領齊帝聖諭,平叛亂,保江山。楊氏鞠躬盡瘁征伐多年,終於將雲氏滅族,將段氏逼入大理,不得再興禍端,連最為強勢的慕容氏,也迫於楊氏武力,上表歸順。與此同時,聞人氏亦奉詔東征,大敗匈奴,平北王。又娶平北王之女,收編了北方各軍。但平北王並不甘心失敗,密謀攻入齊都甫京。聞人氏又奉密詔,帶十萬大軍進京勤王,生擒平北王。時聞人氏十萬大軍壓境,勢不可擋。姬氏皇族自知大勢已去,禪讓皇位。安西王聞人弈棋受禪,次年等位,改國號“朔”。封姬氏皇族為僖侯,留於京中。遂與匈奴議和通商,另派兵南下,名為討伐叛軍,實為打擊楊氏。然兩軍相交,兩年不分勝負。朔國士兵多為北方人,思鄉情甚,戰事又無多進展,徒留無意,於是退兵還朝。從此北朔止兵戈,薄徭賦,修養生息。又和親匈奴,一時間,北方大治。
朔兵北歸當年,鎮南王楊昭自立,國號株,與北朔劃江而治。但南方部族繁多,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又曆經多年戰亂,南株建國十八年,早已暗潮洶湧。可株帝楊昭是天下皆知的聖明君主,在他的管製下,大株朝堂還是一派祥和。
其實,北朔又何嚐不是殺機暗藏?和親匈奴所換來的幾年安穩之後,北朔與匈奴之間就不曾間斷的發生摩擦。鹹樂六年,隨著北朔和親公主的病逝,兩國之間的摩擦終於演變成大規模的戰爭。北朔抗擊匈奴時,竟然後院起火,不安分的原姬氏皇族,聯合了聞人氏曾經的封地——西疆——的吐蕃部族,意圖趁甫京防備空虛之時,重奪皇位。奈何關鍵時刻,匈奴幾經歸順北朔的漠南部落,領五萬大軍進京相助,將姬氏餘黨擊退。姬氏退守西疆,帶領當地的吐蕃人與聞人氏對抗,與匈奴在東西兩側對北朔形成了製衡。所以,北方雖然常年邊境征戰,但是形勢基本穩定,北朔也是北方勢力中毫無疑問的霸主。
於是,天下便“北朔南株,分江而治”。各方勢力相互牽製,外表無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