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3)

後記

一劍西來萬山紅

渺渺茫茫天色空

春水煎茶迎新客

快意烹酒談老龍

古今幾多情懷者

黑白混跡江湖中

幸得此生惟所好

一壺醉唱大江東

在忐忑與欣喜的心情中,醉江湖一書,曆經7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

回想起寫這本書的初衷,完全是遊戲的心態,甚至沒有想過自己能把這本書寫完。記得當初是與朋友相約,說寫點東西。隻因今年有了一些閑散時間,時間對於一個已過不惑年紀的人來講,還是覺得尤為重要,並值得珍惜的。

可是寫些什麼呢?

這一點困惑了很久,從去年底就有了想寫點東西的想法。然而寫什麼心裏卻沒有底。隻因多年為了謀生在裝飾裝修領域幹得久了,對於寫點東西感覺到十分陌生,也沒有底氣。

憑借小時候看連環畫的興趣,本來是想寫一些曆史小故事的。後來一想,故事可以虛構,曆史的文脈淵源沒有一定的積累是很難駕輕就熟的。而且怕自己能力不夠,很難寫成長篇。

唯一能讓我想起來的,就是三十年前曾經看過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小說。可是在與幾個朋友一起談話時,聽他們說,現在的網絡小說,縱然由金庸來寫,也不一定有多少讀者來看。

這是因為時代變了,讀者群也在變。網文的世界裏更趨向年輕化,諸多的玄幻,仙俠,軍事,都市等等題材,早已掩蓋了傳統的武俠小說。

或者說現在的讀者群,都是喜歡修仙,打怪,把各種功法設置成無數層,這樣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層層遞進。可以把自己的身份想象在小說中,自由馳騁。有一種欲罷不能的英雄情結。

年輕人的世界,看不懂,也揣測不透。流行的網文又沒有看過。於是不得不向自己的興趣點靠攏。畢竟自己年輕時看過武俠小說。

然而對於一個七零後來講,寫網絡小說總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這在以後的一個作者群裏,得到了很明顯的驗證。初期那一個寫作群裏一百人。論年齡我是最大的一個,還有一個七零後比我小兩歲,另外還有一個是八零後,剩下那99%的都是九零後,他們有的在上高中,有的在上大學,年輕就是王道。有精力有體力,思想開拓,能把握住市場主體方向。所以他們寫的小說在網文世界裏很受讀者歡迎。

有的人會說,現在的網絡小說都是小白文,無腦文。更是一種快餐文化,主要就是為了讓忙碌一天的人們在茶餘飯後消遣的東西,如果寫得很繁瑣深奧,反而會沒有人看了。

其實什麼事都是一分為二的,我承認這種事情的確存在,而且大部分現狀都是如此。但也有一小部分是為興趣去看的。除了停留於表麵的打打鬧鬧,更深層次一點的,比如主人公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正確的正能量作品同樣會在網文世界裏得到認可,而且正能量的作品總能讓人熱血沸騰,激奮人心。

我就是在這種懵懂無知的情況下,嚐試著去寫的。盡管之前對網文現狀一無所知,而且一本網絡小說也沒有讀過。

當時聽了幾個朋友講後,接受了他們的觀點。說也沒必要寫什麼時代背景,還有真實的地名等等。就是講一個普通的故事,講得好,能吸引人就可以了。

可是從我內心來講,憑借以前讀過的金庸小說。裏麵寫的都是有實可考的,真正的地名與曆史上的真事,經過金庸虛構的情節,不著痕跡的化入,這一點上是需要功力的。這也可能是金庸小說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實每個寫作者心中,都不想沿襲前人的腳步,總想在寫作方法上,或者敘事手法上,有所突變。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來,在武俠小說創作中,古龍先生無疑做到了這一點。

他的文筆,文風區別於任何一個武俠小說創作者。可以說起到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他的這種寫作手法的變化,一定會給後來的武俠小說作者以啟迪。

寫作手法的變化與技巧之外,重要的就是小說的靈魂所在,或者從某一方麵講,小說的故事裏總有作者的影子在內,小說的字裏行間,隱隱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觀,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是能感覺得到的。

就比如一個人善良,讓他寫邪惡的文字,如何費盡心力,也是絕然寫不深刻的。縱然有文字形成,有的也是流於表麵。這可能就是作者的心性使然,所以在這一方麵我是深有感觸的。

因為我設置的主人公天性善良,本身就與我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言行舉止各個方麵,盡管寫出來沒有那種驚天動地,氣勢如虹的英雄霸氣,可是在行動或語言中,表現出的凜然大意,俠肝義膽。也是武俠的一種表現方式。

梁羽生說,武是手段,俠是目的。在武俠小說中確實如此,武那是各門各派五花八門的武功技巧,而俠卻是寬泛的,宏觀的,金庸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是俠的上層境界。韋小寶在皇帝與天地會之間周旋,隻要他做的是有益的事,善心的事。也能稱之為俠,不能因為他的出身而看低了他,所以稱俠也不為過。

所以我寫這本小說的初衷就是能夠利用主人公的思想,而不單單憑借武功,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也應該是俠的最高境界。

我在小說的主人公石書劍身上,練的功夫是佛家大悲拳,也有這個意思。一切以慈悲為懷,就連石書劍的舉手投足中,都分為幾成功力,或者來說,打出的每一拳都能讓對方有悔改之心,催人上進的。

一部小說的正能量,對讀者影響很大。所以我在刻畫小說人物的時候,石書記和小泥鰍不免有些相似的地方,這在初期是我意想不到的,總想把他們性格寫的相左一點,好讓他們有矛盾衝突點,盡管結局是殊途同歸的。

這就好比一個慢性格和一個急性格一樣。他們做事的結果和思想最後都是正確的,但是中途的過程不一樣,這樣寫的話,小說也許就會更加充滿血肉,人物性格描寫的酣暢淋漓,讀者也願意看下去。

後來我在寫的過程中,把小泥鰍的性格寫的總是趨向於石書劍,竟不可改。後來一想,既然如此,就算了吧。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都會存在。可能在讀者閱讀感受上,情節會平淡了一些。

後來加入逐浪,便借助著初期的興趣。一步一步走了過來。

七個月的寫作經曆,有時候感覺確實很枯燥,但比較欣慰的是堅持著走了下來。

所以在這裏我也想跟有相同愛好,準備寫網絡小說的朋友講一句。初期有這個想法時並不難,而且總是有一腔豪情,或者總覺得有無數想法存於腦海,總想把它表達出來。

跟大部分寫作朋友一樣,初期的興奮勁兒一過。總會遇到卡文,煩躁等的情況產生,便有些動搖了。這還不是主要的,當看到自己的作品點擊量,關注度不高時。這種信心便會受到打擊。

初期我也有這種想法,但隨後就風輕雲淡了。我本著輕鬆自娛的心態去寫,也沒有構思過大綱,細綱。就是順著前一天的思路去寫,當時隻是把握住,不要出現很大的邏輯錯誤和硬傷就可以了。

於是中規中矩,既沒有很大的硬性錯誤,也沒有很大的亮點。缺乏那種波瀾起伏,動人心魄的轉折。

這種平淡的寫法,我自己也明顯的感覺到了。究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沒有完全完整的構思一個大綱,以至於在寫作時缺乏突破感。而且從始至終我沒有出現過一次卡文,基本就是順著思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可這樣的結果就是,雖然字數每天都達到了。但是小說的跌宕起伏,穿插變化,卻弱化很多。

我的責任編輯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南瓜,還沒有結婚。但是他經常在群裏說一些寫作技巧,還有針對網文的發展,適合寫哪一種題材等等。給了這些初學網文的作者以莫大鼓勵。

我與他交談不多,卻感覺到他很熱情。他直言武俠市場確實有些冷門,受眾越來越少了。但主要原因是難出精品。真正達到了金庸的高度,一樣會被廣大讀者認可的。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堅持了下來。

當時與朋友談論武俠小說時,他們說,沒必要寫的很全麵,完整。因為你要求的很完美,自己的能力有可能駕馭不了。就寫一個簡單的故事吧,先練練手。

我接受了這種建議,就寫一個普通的故事。也沒有年代背景,至於地名之類的。因為我實在沒有看過一本網絡小說,難以虛構出很多地名來。大體沿用了實際地名。

其實這種寫法也不一定說是不好,沒有年代背景,就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