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結局:
陽春三月,沈靜璿與孟承淵坐在村舍的院落裏,靜靜相擁。
三十年前,她與他多方籌謀,輾轉布局,終於將二皇子一點點拉下了馬。
然而,困獸猶鬥,二皇子終究還是下了狠手。在被軒轅帝敕命就藩後,圖窮匕見的時候到了。
趁著孟承淵在宮外辦事的時候,二皇子府上的死士將孟承淵包圍,亂陣之中,沈靜璿一襲紅衣,策馬揚鞭趕來,擋住了刺向孟承淵的利刃。
沈靜璿重傷不醒,軒宇帝暴怒,下令將二皇子軟禁在了西山行宮之中,由錦衣衛看守,無詔不得離開。
同年隆冬,沈靜璿與孟承淵的長子出生,軒宇帝甚喜,常詔皇孫入宮。
又三年,軒宇帝薨,孟承淵繼位。
孟承淵以太子的身份榮登大統,改元慶嘉,封沈靜璿為慧嫻皇後。
然,孟承淵的支持者卻不是很多,這其中,二皇子餘黨更是頻頻從中作亂。
孟承淵倒也沉得住氣,一點點分化一個又一個的勢力。
在外有韃子擾邊,內有文臣謀逆的情況,孟承淵怒了,一向溫文爾雅的他下令斬殺了不少興風作浪之徒,朝野上下,立刻噤若寒蟬。
處理了朝堂,自然就該料理邊境之事,早年被打壓下去的西國勢力,在這時又悄然興起。
征戰不休,民不聊生的時候,孟承淵下令止戰,以犧牲北部部分土地為代價,全國進入了休養生息的時代。
五年後,孟承淵與沈靜璿已經有了三個孩子,全是男孩。朝中功勳以及大臣要員紛紛開始張羅,想將各自族中的閨秀送入宮中。
孟承淵一道敕令解決了這件事,言:孤已有皇後,且有後,於家國天下無愧,無需再進妃嬪。
朝廷嘩然,一時間,沈氏一族成為了眾矢之的。
奈何,沈正陽已官拜吏部侍郎,沈駿楓為兵部尚書,時人再怨,也無可奈何。
即便如此,暗流依然洶湧。
不少言官以死諫為榮,甚至帶著棺材上朝,隻為勸說慶嘉皇帝改變成命,納妃嬪以慰功勳之心。
孟承淵怒,斬之,時人嗟歎:慶嘉帝為暴君。
慶嘉七年,孟承淵命沈駿楓執掌帥印,率戴益鵬,莫等閑等將,攻打北疆韃子,收複失地。
慶嘉八年,戰局定,大捷,韃子來朝,稱臣。
慶嘉九年,孟承淵與沈靜璿得雙生女兒,喜不自勝。
至此,慶嘉帝孟承淵與慧嫻皇後沈靜璿,已有三子兩女。
三位皇子對兩位公主都十分疼愛,合宮上下,喜氣洋洋。
慶嘉十一年,海寇叩邊,東南沿海陷入混亂,慶嘉帝欽點飛蓬大將軍戴益鵬親往征寇。
慶嘉十四年,海戰畢,朝廷元氣大傷,再次進入休養生息的時期。
慶嘉十七年,慧嫻皇後沈靜璿偶感風寒,重病不起,慶嘉帝一度罷早朝,令皇長子代為執政,朝野議論紛紛,慶嘉帝大筆一揮,秉筆太監來朝堂宣宣旨:封皇長子為皇太子。
慶嘉帝繼暴君之名之後,又得昏君之名。
慶嘉帝不以為意,同年,待皇後病愈,慶嘉帝下令打造福船,戰船,商船。
慶嘉十九年,已官拜丞相的沈駿楓乞骸骨,後親率船隊,下東洋,開始了慶嘉朝經久不息的海上霸權之路。
慶嘉二十年,皇太子大婚,娶戴惜羽之女為妃,不納側妃。
慶嘉二十一年,船隊歸來,帶回無數番邦金銀珠寶,香料器具,等等等等。
慶嘉帝甚慰,同年秋,船隊再次出航,皇二子隨隊,下西洋。
慶嘉二十三年,西國再犯,協助端親王孟承津逼宮。史稱重華門之變。
逼宮敗,孟承津在宮門前,被慧嫻皇後一箭射殺。至死,孟承津手中仍然攥著一片布料,乃當年流光湖畔拽下的一截衣袖。慧嫻皇後命人將布料取回,燒之。
慶嘉二十四年,皇二子歸來,大婚,皇三子代兄出航。
慶嘉二十五年,慶嘉帝退位,為太上皇,太子登基,改元沐豐。
太上皇退居幕後,開始教導沐豐帝如何震懾住諸多宵小之輩,同時,皇太孫出世,太上皇甚慰。
沐豐四年,太上皇與慧嫻皇後於同日大行,舉朝同哀。
實際上,孟承淵與沈靜璿相攜出宮,做了一對自在隨意的布衣夫妻。
沐豐帝感念二老情比金堅,卻又戎馬倥傯的一生,同意了二老詐死的要求,且命錦衣衛一直於暗中保護。
全劇終。i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