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喪期間,前朝的暗潮洶湧不息。
就在宜德皇後崩後的第三日,早朝時分,以右相林則為首的十餘名禦史台大臣與二十多名文武官員共同彈劾了左相蕭然及其子威武大將軍蕭九安。
他們列出了蕭然結黨營私、殘害忠良等八項罪狀,以及蕭九安虛報戰功、囂張跋扈、私下招兵買馬、謊報軍情等十六項罪狀。
皇帝聞訊後震怒不已,當即下令將二人革職查辦,並全麵調查此案。
經深入調查,確鑿無疑地揭示了他們的罪行,皇帝震怒之下,頒布聖旨,蕭氏一族中年滿十五以上的男子皆被斬首示眾,而未滿十五歲的男子及則女眷淪為官奴隸。
然而端興皇帝念及蕭氏二人曾為朝廷效忠,立下赫赫戰功,故賜予他們一杯毒酒,以保全他們的遺體。
此變故突如狂風暴雨,令眾人猝不及防,聖旨一經頒布,市井宮廷皆議論成海。
元都的永安街向來是人聲鼎沸之地,人群熙攘中不乏竊竊私語者:“誰能料到,三朝元老蕭相聰明一世,竟至此境地;蕭將軍倚仗戰功而驕縱,今日也終嚐惡果。”
坐在桌上吃茶的中年男人道:\"蕭家父子二人,為朝廷立下悍馬功勞,也頗受皇上重用,卻不料他們卻因此恃寵而驕,居功自傲,甚至殘害忠臣,生出異心,如此行徑,陛下怎能容忍?\"
有人低聲回應:\"聽聞此次蕭家覆滅,乃陛下精心策劃的結果,不知此言是真是假。\"
\"昔日陛下之所以重用蕭家,是因為新朝初立,需要人才輔佐。而蕭家在舊朝時,威望頗高,他們父子二人又具才幹。然而如今國家大局已然穩定,蕭家卻生出反叛之心,陛下決定鏟除蕭家,也是情理之中。\"
又有人唾罵道:“辰王為端朝戎馬一生,鞠躬盡瘁,卻被奸臣誣陷而死,聽聞皇後也是被這蕭家女下了毒,這蕭家果真沒一個好東西。”
眾人附和道:“就是啊,宜德皇後恭順賢德,也著實是命苦了些,不得母家心疼,也不得帝心,如今又英年早逝,真是可憐呐!”
十日後
紫微宮內,眾妃嬪命婦剛在鳳儀宮內為宜德皇後行完祭酒禮過後,便各自下去歇息,以栗德妃為首的幾人則坐在鳳儀宮暖閣中歇息閑聊。
宜德皇後在世時對上恭敬,對下寬和,以真心換真心,如今她離世,眾人行禮之時無不悲痛欲絕,而今談起她,仍忍不住潸然淚下。
坐在栗德妃身邊的柳妃拭淚感歎:“娘娘的命運真是多舛,她心地善良,卻在娘家不受重視,入宮後曆經磨難,卻始終得不到皇帝的寵愛,最終落得這般淒慘的下場。”
賀修儀也附和道:“的確,好心人往往命運多舛。皇後娘娘、帝貴妃和沈妃姐姐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但她們卻都沒有得到一個美滿的結局。”
沈昭儀怨氣四溢,眼中怒火中燒:“是啊!皇後以誠摯之心對待眾人,然而陛下卻視而不見,偏寵賤人,娘娘的苦難皆因蕭氏而起,如今蕭氏滿盤皆輸,罪孽深重,卻僅被廢為平民,幽禁於長門宮。陛下的雙眼真是盲如蝙蝠,心如朽木。”
她此番將心裏話脫口而出,頗為不妥,有人小聲提醒道:“哎呀,你小聲點,即便是為皇後娘娘抱不平,也該收斂著點,你也不怕禍從口出。”
賈淑妃輕蔑地冷笑一聲,緩緩道:“她所言甚是,帝後夫妻十載,娘娘未曾有過失德之舉,可皇上卻獨寵那蛇蠍婦人,以至於在皇後仙逝的那一日,竟因太子對蕭氏不敬從而罰了20板子,這豈非是盲人瞎馬、執迷不悟?”
“到底也是那蕭氏挑撥而為,如今她被關長門,也算報應。”
栗德妃在靜謐的角落裏,手捧香茗,聆聽著周圍女子的閑聊,嘴角勾起一絲輕蔑的笑意。
那些人被表麵的假象所蒙蔽,卻不知她們的皇帝陛下有著怎樣的能耐。
為了江山與權謀,他隱忍心中的真情十餘年,隻為實現心中宏願,眾人皆道皇帝視若無睹,偏寵惡毒女子,殊不知他的心始終屬於那位宜德皇後。
然而,江山社稷重於一切,真摯的感情無法輕易表露,還真是令人同情啊!
20日後
長門宮矗立在皇城之北,曾是罪妃的居所,歲月流轉,久未修繕,如今滿目蕭瑟,破敗不堪。
門前枯木上,兩隻烏鴉駐足啼鳴,哀婉之聲回蕩在寂靜的宮殿之間,更添幾分淒清之意。
宮中妃嬪對長門宮最為熟悉的莫過於貴妃蕭千羽了,她曾在這裏送走了不少的故人,如今世態炎涼,被關到這裏的人反倒是她自己了。
寬敞的寢宮中,薄紗已略顯陳舊,塵埃彌漫在空氣中。
破舊的燭台與桌椅散落一地,仿佛剛剛經曆過一場浩劫,留下了歲月滄桑的痕跡。
一個宮女手上端著瓷碗,語氣有些不耐:“娘娘,這燕窩是剛送來的,您還是趁熱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