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5年,景帝即位後,中央專製皇權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吳王劉濞日益驕橫,反跡也越發明顯。
官街鼓曉聲隆隆,百官將趨朝朝參。景帝上朝理事,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禦史大夫晁錯給景帝上《削藩策》,力主“削藩”。
晁錯:“啟奏皇上,當年高祖皇帝封同姓為諸侯王,而齊、楚、吳三個諸侯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臣認為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隻保留一個郡的封地,其餘郡縣都收歸朝廷直轄。”
《削藩策》一提出來,立即在朝廷內引起極大震動。景帝下令,讓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議論,大多數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錯的,因此沒有敢公開表示反對,隻有一個人敢公開站出來反對。
竇嬰(竇太後之侄):“啟奏皇上,臣認為這事不妥。”
晁錯(麵露不悅):“敢問竇大人,這事有何不妥呢?”
竇嬰(趾高氣揚):“皇上剛剛即位,朝綱尚不穩固,況且各地方諸侯的勢力不容小覷。”
晁錯(據理力爭):“竇大人此言差矣,想當年賈誼指出危害大漢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們企圖叛亂的陰謀。諸侯王的叛亂,並不取決於是疏是親,而是取決於“形勢”,取決於他們力量的強弱。起初,高祖皇帝分封異姓王,結果是“十年之間,反者九起”,一年也不得安寧。異姓王的叛亂雖然被平定了,但又不能從中吸取教訓,又分封了一批同姓王。”
竇嬰(氣急敗壞):“好你個晁錯,竟敢大逆不道數落起高祖皇帝。”
兩人怒目相視,景帝見他們爭論不休。
景帝(打圓場):“好了,好了,兩位愛卿莫爭了,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收歸漢廷直接統治,此事事在必行。”
晁錯(言之鑿鑿):“謝皇上,臣認為吳王劉濞對朝廷危害最大,削他的封地會反,不削他的封地也要反。削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小;不削他的封地,反得遲,禍害就大。”
此話一出,朝堂之上議論紛紛。
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削藩”建議。
從此他們之間就結下了怨仇。
最後,景帝決定: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
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王們都起來強烈反對。
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險,把自己放到了非常危險的地位上,這一點他的父親也感受到了。
老人就急急忙忙地從穎川老家趕到長安去找晁錯。
晁錯見老父親不遠千裏而來,便滿心歡喜地前來迎接,並讓妻子設宴為其接風。
父親(在飯桌上):“皇上剛剛即位,你在朝廷當政,侵削諸侯王,使皇室骨肉至親疏遠,引起大家的怨恨,你這是為什麼呢?”
晁錯(麵露難色):“父親大人,兒子必須這樣做呀!不這樣做,天子就沒有尊嚴,國家就不得安寧。”
父親感歎地說:“劉氏王朝當然是安寧了,但是我們晁家卻危險了,你可否想過你的妻兒老小啊!”
晁錯看著身邊溫婉賢慧的妻子和嬌豔恬靜的姬妾,低頭不語。
第二天老人就在回家中服毒自殺了。
晁錯得知後火速驅車回家。
父親臨死前緊緊抓著他的衣襟說:“我不忍眼睜睜看著大禍臨頭!”
晁錯悲痛欲絕。為父親辦了喪事之後,又為削藩之事竭盡全力。
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以賣官等各種無理罪名先後削去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昂的六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