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審座大人嫉惡如仇、性如烈火、眼睛裏揉不得半點沙子!俗務纏身的他,默默把身份由間諜切換為勞模,連懲奸除惡的本職工作都忙不過來了、又哪有時間去管幕後黑手這些許小事……
……所以,答案是,一點也無……
……
風雪一路禪托付大事,矩業烽曇去了天佛原鄉,那麼痕江月呢?
痕江月表示他會利用葬刀會的力量,隱秘觀察此事。然後一轉身,就將從風雪一路禪處所得,盡數轉達給了步武東皇·戚太祖……
雖然說強龍難壓地頭蛇。那時候的的金獅帝國、或曰七曜定尊會,卻既不算強龍、也不算地頭蛇。
一定要描述,姑且算是一隻地龍。
都說“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受者,藏於十地之下。”,戚太祖深諳地龍之道。
知道有幾隻玩弄了天下蒼生的強龍要到這西武林地界翻滾幾下,戚太祖立馬讓手下所有勢力,停止了一切活動,就此潛藏……
七曜定尊會和奇花八部,都就此封閉山門,從此不問世事。
連其複國大計之後的核心,那策劃五絕、圖謀金獅壁庫寶藏的大計,都被迫的中途叫停。
嗯,所謂的複國大計,無非就是要先有實力勢力、再有大義名份。戚太祖網羅故金獅帝國殘餘,在西武林的幕後汲汲營營興風作浪,不斷吞並江湖勢力、策劃五絕並列,這些東西早就齊備。
而有了實力勢力和大義名份後,戚太祖的大計,便隻剩下一句話:“三軍未動,糧草先行”!
沒有累積足夠的糧草,是出不了兵、也打不了仗的……
連兵都出不了,就別再扯什麼複國了。
戚太祖所圖甚大,掌握得實力勢力,無疑是其根基補給能力的極限,要收支平衡已屬難得。想通過自身勢力的休養生息,去湊齊先行的糧草,根本就不可能實現。
除非是,精兵簡政收縮實力擺脫負擔、或者在維持實力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勢力……
精兵簡政、收縮實力擺脫負擔,對戚太祖來說,基本上是不可能啦!
戚太祖麾下的勢力,大多是收容的金獅帝國遺留。若是在他們中精兵簡政,觸犯固有利益階層的利益,很容易就會讓那些遺老遺少心生異念,從而失去大義的凝聚力……
……戚太祖圖謀的,畢竟是複國。複國,也不同於新政……
那在維持實力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勢力呢?
勵精圖治,看上去可行。實際上,卻也惘然。
金獅帝國瓦解後,苦境人間的局勢風起雲湧,群雄蜂擁,多少豪傑誌士弄潮兒層出不窮的湧現,為的都是逐鹿那九五至尊、大寶之位!
那樣形勢,無疑是逆水行舟,不進便退。
所以實力勢力的擴張,必須同步。若是在維持實力不變的情況下擴大勢力,很快就會在多方勢力的圍攻下,失去進取之力,從此隻能偏安一隅、坐看他人風雲、等待不久之後的徹底敗亡……
……舊朝覆亡、新朝未立,遺老遺少因為直接擁有了最大的大義,被逐鹿的群雄圍攻那是必然……
無論那種情況,悲慘結局都是可以預見、也是戚太祖不樂意看到的。
多方製肘下,戚太祖的複國大業,就此陷入泥潭,進退不得。
遭遇這樣的情況,並非隻是戚太祖的專利。
古往今來的王朝更替,伴隨一個王朝的覆滅,隨之而來的除了群雄並起,總是有如同過江之鯽的忠臣義士圖謀複國。但他們的境遇,也不過是平白的嘔心瀝血,其遭遇不出意外、每每都是如此……
除了兩漢之間的一個漢光武帝劉秀,還有誰是真真正正複國成功了的!?
……這裏所說的複國,當然是建立在之前之後都一統天下的前提下……
……所以在天朝曆史上,雖然還有春秋時代的齊與中山,有複國成功的記載。但那個敵人來了往山裏一躲滅了國、敵人走了出山便算複國、自始至終隻有一城一地的情況,當真不能算數……
明知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卻偏偏不能斷!
戚太祖複國大計的功敗垂成,可以說是時不我待的惘然。
他並沒有劉秀那般另立新朝、卻不失大義的機緣。
兩漢之間劉秀複國的成功,也是不可複製的奇跡。到最後,便隻能歸結於前朝的實權王爺,委實太多!於是諸侯零散失去便利,形不成圍攻的局麵,這才讓持大義優先擴張勢力的劉秀,撿了便宜……
……自劉秀起的後世諸朝,為了中央集權開始限製宗室權利,基本便斷絕了一切的複國可能性……
……中央集權的曆史,從秦朝開始,但是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之後才算是真正成功……
……這也是曆代閹黨專政的終極緣起:東漢之前,可曾聽說過閹黨亂政的傳說?
所以說,“柄在宗室,代必有一亂;柄不在宗室,凡君有變,則盡入群雄彀中而國滅矣”,這是與“俠以武犯禁,國亡於內患;文以法犯邊,國滅於外敵”的文武失衡矛盾並列的,曆朝曆代都深惡痛絕、卻偏偏都無法完美解決的兩大矛盾之一啊……
到最後,金獅帝國要想複國,也隻有寄希望於橫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