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關於TINKE的收購(1 / 2)

話到這個份上,李海波總算是聽懂了,難怪鄭導盛情邀請自己,難怪會在這裏和於躍碰上。

原來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的會麵。

“於總對我們INKE有意思?”李海波還是詢問了一聲。

於躍點點頭:“是的,我對特效這個事情很感興趣,也知道INKE是最好的公司,所以我很想知道李總是不是有什麼瓶頸,看看有沒有合作的機會。”

李海波聞言謙遜道:“國內最好的特效公司可不敢當。”

既然來了,於躍自然準備充分,何況這也是談判場,雖然不是很正式,但已經算是啟動了。

於是調整了下姿勢,於躍道:“李總倒不用謙虛,這個最好二字,是鄭導給你戴的,實不相瞞,回去我也查了一下,但一看,不管是公司規模,還是公司價值,又或者是利潤,都不是最好的,港城有幾家非常不錯的,大陸也不乏強手,所以我一開始還以為被鄭導忽悠了。”

鄭導聞言一笑,卻沒急著解釋,因為他聽出於躍還沒完。

於躍又道:“不過這些都不重要,論規模,別人起步早,論價值,也是因為和利潤掛鉤,人家合作的對象多,有銷路,自然就賺錢,但這並不妨礙INKE被冠以最好的特效公司這個名頭。”

李海波聞言連連點頭,有一種被人認可的感覺,也忍不住吐槽起來。

“是啊,其實我們INKE成立的時間也不算晚,這些年我也非常注重技術的進步,但奈何有好技術沒有好市場啊…”頹然一歎,似一切盡在不言中。

之所以沒有展開講,是因為他知道,於躍已經了解了。

是的,於躍了解,大家也都知道,其實INKE挺尷尬的。

INKE特效的技術其實是圈中人都知道的,技術相當硬,但論賺錢能力就是不強。

首先是因為最簡單的道理,技術強,產品就貴。

而搞電影的人非常注重成本。

用汽車打比方,INKE就好比大眾旗下的邁騰,其他公司就好像是捷達。

邁騰和捷達對比怎麼樣?當然是好了,好的沒邊了。

但特效的消費群體和買車的群體可不一樣。

汽車的消費群體很大,有要麵子,要舒適程度,要駕駛感覺的,也有要經濟實惠,隻求代步的。

而現在國內的電影之於特效的要求,就像汽車消費群體隻限製在了出租車這一行上。

那對於開出租的朋友來,誰去買邁騰啊?

知道你好,知道你舒服,知道你牛掰,但我用不起啊。

我一拉客就賺三五百塊,我能用捷達為什麼去選邁騰呢?又不是有病。

所以INKE技術好是沒用的,大家又不拍好萊塢那種大片,對特效的要求沒有那麼高端,差不多就K,不用那麼好。

除非像星際流浪這種,對技術又硬性要求,就像開專車的,捷達是沒法滿足這個消費群體的,必須得買邁騰,要不然沒人坐。

所以星際流浪才找INKE。

這就是INKE現在的尷尬,市場需求不高,產品實力太硬,導致成本大,需求量。

這是產品自身,再一個就是銷售問題。

國內還有不少特效公司,有的是老板有實力有人脈,比如人家和華藝熟,老板都是喝酒的哥們兒,那華藝要做特效,當然首選哥們兒了。

再就是比如有個著名港星旗下有特效公司。

人家在娛樂圈本來就混的風生水起,再想給公司拉點業務,交點可以建立合作關係的夥伴簡直太簡單了。

所以沒有硬性要求,在成本差一不二的情況下,人家找的還是熟人。

兩個綜合因素聚在一起,也就導致了INKE有實力,沒市場的窘迫。

當然,這窘迫也隻是相對的,人家還是賺錢的,隻是那個收益與自己的實力不是完全匹配而已。

“那李總沒想過如何突破瓶頸麼?”於躍問。

李海波笑道:“當然有啊,就像鄭導今請喝酒,我二話不就來了,沒空也得有空啊。”

幾人哈哈一笑,這話的有些太實誠了。

不過理確實是這個理。

幹這個和跑銷售一樣,你得先建立友誼,才能談銷售。

李海波確實在知道於躍會出席的時候很激動,因為於躍在圈中地位也算舉足輕重,成立了春風集團,未來肯定要自己做電影,那就是一個大潛力客戶,當然要盡力往前湊,混臉熟。

於躍道:“李總沒想過吸引合夥人麼?比如有人脈的那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