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節 破交作戰(1 / 3)

灣的戰略地位母庸置疑,不管是盟國的中美兩國還是都非常清楚一旦這個島嶼落入對方手裏,對整個西太平洋戰局意味著什麼。

它個於大陸的東南緣,是中國第一大島。清末因為其戰略地位日益重要。首次設省,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毖個。台灣本島的屬島還有釣魚島小赤尾嶼等8個,較大的釣魚島麵積36平方公裏,此外本島附近還散布一些礁石和沙洲。

台灣的重要地緣意義體現在它撫西太平洋南北航線之要衝,既是亞歐大陸東入太平洋的橋頭堡。也是從海洋西進歐亞大陸的跳板與基地。異常重要的國際戰略地個,使台灣曆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甲午戰爭後。日本強迫清政府割讓澎湖、台灣,由此,日本控製了從千島群島到台灣的島弧。左右和影響了從鄂霍次克海到南海的大片海域,掌握了亞州東岸大部分海岸地區進入太平洋的通道。日本在二戰中。偷襲珍珠港的艦隊是從千島群島出發的,突襲美在菲的空軍基地的飛機也是從台灣起飛的。戰爭開始。日軍進展迅速。很快就打到所羅門群島,這與其以台灣為基地的有利條件有關。如果當時日本沒有占領台灣,則戰場形勢也許會另當別論。

西太平洋海域地處亞洲與太平洋的結合部,南北長烈。餘海裏,是亞洲與太平洋聯係的“橋頭堡海區外緣有世界上最長的島鏈環繞。北端是日本列島。中部為琉球群島、台灣島。南部是菲律賓群島、加裏曼丹島。其中台灣居於西太航線的樞紐地位。撫守著整條航線的要衝。西太航線既是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海上長廊,也是連接太平洋小溝通印度洋的交通要衝,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樞紐和海上航運繁忙的航線之一。

在近現代戰爭的曆史上,各國為爭奪這片海域及其海上航線而進行的戰爭接連不斷。如咖年日俄進行的世界海戰史上罕見的戰役之一黃海之戰;,跳年,在南中國海馬尼拉灣附近進行的美國與西班牙的戰爭等。二戰及戰後幾十年間。西太平洋海區的戰事始終沒有間斷。如二戰中”喇年日軍登陸馬來半島和新加坡。擊敗英國在遠東最強集團軍的馬來西亞戰役;,晰年,為控製南中國海交通線,美日雙方發生的菲律賓戰役等。

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同蘇聯爭奪在亞太地區的“勢力範圍”。不僅頻頻集結重兵幹涉亞太事務而且還拉攏日本、韓國、台灣、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了大量的前沿軍事基地。逐步在西太平洋地區形成了圍堵蘇聯和中國的“島嶼鎖鏈“小並對西太平洋航線一直虎視眈眈。雖然美國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其對礦藏資源和物資的消耗巨大,所以一些重要戰略原料等仍需依賴進口。隨著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它還成為美國最主要的貿易地區。因此。太平洋區域海上交通線對發展美國經濟與軍事工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在軍事運輸上對本海域海上交通的依賴性亦很大。

台灣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可作為主要的戰略點對我沿海防禦起到骨幹支撐作用。台灣與海南島相映。形成“雙目,;北和舟止群島呼應。構成“倚角“;足以掩護中東南沿海6省市及該方向的戰略縱深。

明清以來中國數世紀曆史業已證明,台灣安定則大陸安定,台灣有危則國事不寧。清初統一台灣。其後近三百年海疆大體安定。且對大陸經濟商貿帶來巨大利益。島內新興有許多大市鎮,街衢縱橫、舟車輻揍。百貨充盈。到乾隆之後。貿易甚盛。出入之貨歲率數百萬元。蝶、糖、茶、稻米等是輸出大宗,樟腦在舊世紀末占世界銷量”32屍3。稻米豐收時“千倉萬箱,不但本郡足食。並可資贍內地有記載乾隆初年“蓋緣撥運四庫及各營兵餉之外,內地采買既多,並商船所帶。每年不下四五十萬。又南北各港來台小船。巧借失風名色。私裝米穀,透越內地。”

台灣自晚清以來對於中國國防、尤其在海防上更具有關涉全局的作用。世界上擁有強大海軍的都是那些向川擴張最具侵略性的國家紀的歐洲殖民國家個個都有強大的海軍。英國、西班牙、荷蘭、法國等莫不如此,美國、日本小蘇聯等則是刀世紀後起的海軍大國。中華民族沒有向外擴張的本性,所以在鴉片戰爭以前就幾乎沒有過正式的海軍。

正因為有海無防。才有《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等一叮,個割地賠款的喪權辱國條約。如果拋開政治、經濟因素不談,可以說不重視海軍,輕視海軍,是近代中國頻遭外敵侵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