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若是他們大宋派遣的比試射術的選手輸掉了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摔跤恐怕也有些難辦了。即便是最後一場比試贏下了對對子,也隻能夠以一比二的比分惜敗於勇猛無比的契丹人了。那麼,由此導致的嚴重後果,那就不言而喻了。
身為大宋秦王的趙德芳,自然是不想看到這個結果。在猶豫了片刻的功夫後,他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向他的父皇趙官家當麵陳詞,自告奮勇做這個“不成功便成仁”的打頭陣的急先鋒。
“父皇不用為此事過分擔憂,兒臣願意為父皇分憂解難。兒臣雖自幼疏於習武,對於射箭之術也知之甚少,但兒臣最近一直都在演習謀略的古典文集。從哪些個先賢的身上,兒臣領悟到兩軍交戰,雖以勇猛不可或缺,但更應該注重以智克敵。
“今次,兒臣想到了一個戰勝境遇射術契丹人的法子,願做這跟契丹人比試射術之人,好讓對我大宋虎視眈眈的契丹人見識一下我大宋男兒郎的真本事,也讓在朝中對兒臣頗有微詞的大臣們,也見識一下兒臣雖然年紀幼小,卻不是一個軟弱無能之人。兒臣願意立下軍令狀,此比試不成功便成仁,還望父皇能夠成全兒臣。”趙德芳趕緊拱手施禮,故作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自告奮勇道。
站在來回踱步,低頭沉思的趙官家,突然在聽到了站在自己麵前才剛過十六歲的四子竟然主動請纓,說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話。登時,便把他給震驚住了。
待他醒過身來後,暗自在心裏驚喜萬分,覺得自己的這個四子果然不是一個孬種,自己雖然年事已高,老眼昏花,卻沒有看錯自己的這個四子是個有骨氣的男兒郎。即便是自己百年以後,讓他來繼承皇位,那自己也就可以毫無掛念的安息了。
但是,為了驗證一下趙德芳是出於意氣用事還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做出的這個決定,趙官家沒有立即應允他的這個請求,而是故意婉拒,一探虛實,看一看他的這個四子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
“芳兒,你方才所言可當真?朕與遼國使節團達成的這一份賭約,事關我大宋江山和千萬黎民百姓,朕可是輸不起這三場比試的賭局。芳兒你小小年紀不可意氣用事,你可要想好了再回答朕。若是芳兒你執意要與那遼國使節上的選手較量一番的話,就照你所說,在朕麵前立下軍令狀。
“若是芳兒你敗下陣來,一旦立下了這軍令狀,即便是朕也保不住芳兒你的性命。朕作為大宋的一國之君,即便也是你的父親,在國事與家事上,朕也是迫不得已的。芳兒,你可要想好了再回答朕你到底是否還想參加射術的比試。”稍作思忖的趙官家,站定在趙德芳的麵前,一股一副嚴肅認真的樣子,麵無表情地說道。
方才,趙德芳隨口提及了一下“軍令狀”,他也就是隨口說說而已,以此來取得自己父皇的應允。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剛正不阿的父皇竟然還信以為真了,這讓他頗為懊惱不已。
很快,趙德芳便從懊悔的情緒中掙脫出來,在心裏思忖了一番道:男子漢大丈夫,不就是立個軍令狀麼,掉了腦袋碗大的疤,大不了十八年以後,老子又是一條鐵骨錚錚的好漢。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我即便說出了立軍令狀的話,若是再收回去的話,豈不是會讓對自己報以厚望的父皇進而大失所望麼。
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為了大宋的黎民百姓,自己就豁出這一條命去了。反正有狙擊槍在手,跟肉眼射箭的契丹人比拚射術,自己若是再敗下陣來的話,那自己也太沒有用了。
再者說,自己在“神槍手”的綽號也絕非浪得虛名,也正好借此機會,讓哪些對自己指手畫腳的朝中大臣們閉上他們聒噪的臭嘴。
待趙德芳思忖到這裏後,便暗自篤定了他要“慷慨赴死”的心,當即麵朝身前的趙官家,再次請命道:“父皇,兒臣絕非戲言,願意立下軍令狀。若是兒臣不能夠在射術的比試中先拔頭籌打敗契丹參賽者,兒臣甘願以死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