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風箏的人(1 / 1)

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起初看書名就覺得無法理解這樣一個標題究竟蘊藏了怎樣的含義,直到通讀完全書你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裏的這個風箏卻始終交織著親情、友情、愛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己的鴻溝,但卻因為自己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唇的人,那個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那個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

“風箏比賽”是阿富汗的一項古老的傳統,是流行於廣大阿富汗兒童童年的一種遊戲,誰的風箏飛得最高,堅持到最後,把其他所有的對手都打敗便是勝者,這個風箏的主人也將在家族及其他所有人(不隻是孩子,包括成年人)眼中獲得至高的榮譽。而象征著尊嚴與成就的“風箏”更是放飛在每一個阿富汗少年的心中,伴隨著他們成長。也恰恰是緣於一場風箏的比賽,阿米爾和哈桑這對貌似平常的夥伴之間有了他們一生難以彌補的傷痕。就在那條狹窄、陰暗的小巷中發生的一切,傷害的也遠不是哈桑一個人,甚至可以說比哈桑更不幸的是阿米爾,因為他要為自己的懦弱,對友情的背叛付出沉重的代價,他要承受遠遠大於肉體痛苦的精神折磨,讓他永遠活在了自責和愧疚之中。

哈桑是書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誌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己的懦弱和背叛再也承受不住,甚至有意疏遠他,因為自己已經沒有勇氣麵對他,最後的選擇隻能是必須有一個要離開。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在阿米爾得知哈桑和自己是兄弟後,他帶著自己和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那裏有了讓他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找尋回自己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事隔多年以後,當阿米爾已習慣在另一個發達的國家生活,當他自己以為已經把一切遺忘的時候,他又能找回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路,所以阿米爾是幸運的。當他看著仿佛自己兒時玩伴的那張臉,他無法再次選擇逃避。為了解救哈桑的兒

子,他曆盡千辛萬苦,想盡各種辦法,乃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求得心靈的解放。對手同樣是當年的阿塞夫,隻不過這一次贏的是阿米爾,還有哈桑的兒子。其實當阿米爾勇敢地站在阿塞夫對麵時他已經贏了,他戰勝了自己,為了這一刻他等了十幾年!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應該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棄。對待自己愛的人要忠誠勇敢,有時候僅一念之間,你的懦弱可能讓你自責悔恨一輩子。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己去爭取,自己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麼會知道呢。為了自己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