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雄渾、厚重、沉鬱的書,這是一部輕鬆、熱血、青春的書,這是一部怎麼形容也不為過的書,因為它敘述的內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為它描繪的時代呈現了太多的元素。
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今天仍然規範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的精神,是國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蘇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銳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秦國這個地處西北,文化和經濟相對落後,被中原諸侯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最終統一了六國。根源在哪裏?在於“大爭之世”求變圖存的毅力,在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幹,死不休戰”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田井,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使秦國率先從奴隸製向封建製轉換,極大的調動了下層人民的勞動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至此國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雖然有無數人指責秦政是暴政、秦國是虎狼之師,但是我們應該處於當時的時代背景考慮,秦法無疑具有時代的先進性。法家在大秦裏麵出盡風頭,而後世獨尊的儒術被摒棄在一旁!諸子百家都對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為商君。因為秦國近2堅持法治,而在戰國中最後脫穎而出,六國拍馬難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策略,是秦國在人才戰爭完勝山東六國,為秦的統一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雖然本國人才不多,但對於招攬山東人才卻不遺餘力。不問出身門第,但凡有真才實學一律委以重任,絕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開始,秦國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張儀縱橫家、蔡澤計然家、呂不韋雜家、尉繚兵家都能在秦國成就一番大業。秦國用人之道不在於學派出身,有才利國則用之。秦非人傑地靈之地,曆代的大才絕大部分都來自六國,若非秦國用人之務實,豈能吸引這些人才?相反六國人才濟濟,卻置之而不顧。譬如魏惠王時期,先後放走商鞅,迫害孫臏,鞭笞張儀,無視樂毅。這些都可謂是治國之大才,每一個人之後都曾改變過戰國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國之實才,卻隻是禮待像孟子這種所謂的聖人。聖人的大道永遠是摸不著邊際的,講了幾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實現。治國在於務實,所以孟子之道永遠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終導致魏國的衰敗。
秦國用人之務實還在於“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為孝公與商鞅的青山鬆柏之情,所以才會有商鞅的“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相反六國之才大多是懷才不遇,屈原忠心為國卻始終不能得到大用; “廉頗老矣,一飯三遺矢”何其的荒誕,也終致使一代名將客死他鄉;更為荒誕的是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秦國大興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計”,最終導致秦國的國力昌盛,為之後的滅六國提供了充足的財力支持;戰國的最後一位戰神李牧也因“_”的罪名被殺,用人之不信,自毀其長城,趙國最終也將自己送進了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