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聞西夏軍的一支先鋒部隊共有三千精騎,猶如無人之境。
眼看延州即將失守,朝廷終於按耐不住,從各縣籌集大軍支援,領軍大將是劉平。
劉平為人俠直,又有點自負輕敵,如今擔此重任,他毫不猶豫的殺向延州。
殊不知,正中李元昊設下的圈套。
在離延州5裏的三川口,西夏軍“四山鼓角雷鳴,埃煙鬥合,蕃兵牆進”,很快兩軍中午時分隔延水對峙。
雙方陣型都很穩重,劉平排出防守型的偃月陣,這是個適合長程弩箭發揮的陣型,大將據中,兩翼可以對中間的敵軍發動鉗形攻勢。
西夏軍首先開始進攻,他們涉過延水後改變陣型,變為橫陣衝擊隊形,劉平立即下令大將郭遵和王信帶騎兵半渡而擊。
兩位大將武藝超凡,殺得夏軍片甲不留,致使宋軍士氣大增。
但西夏人數太多,而且訓練有素,所以依然陣型不亂,郭遵的騎兵隊沒能攻入西夏核心陣地。
宋軍萬箭齊發,夏軍立舉盾牌。
劉平率軍蜂擁而至,與夏軍展開混戰。
最終以略微的優勢擊退夏軍。
此戰打得宋軍疲憊不堪,然劉平無愧於猛將之稱,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他所帶領的軍隊硬是和李元昊的主力軍大戰兩天一夜。
第二天,楊宗緣帶著輕騎趕赴戰場,與劉平裏應外合,再次擊退西夏軍。
幾天前,李元昊得報楊家將援軍的消息,於是早早設下陷阱。
在西夏軍以身做餌,付出慘重代價之下,引楊宗緣入山。
楊宗緣的到來,成功穩定了宋軍軍心。
可是劉平深知不盡早突圍,他們遲早會死。
他們不畏懼死亡,隻是朝廷交給他們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當下局勢,頗有四麵楚歌、十麵埋伏之感,隻是他們尚有餘地。
假如楊宗緣沒來支援,劉平的戰敗隻是時間問題,可是楊宗緣來了,並且帶來一萬兵馬,這也給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
兩萬對十萬,其中劉平的部隊隻剩下六千多,楊宗緣的軍隊也因一路奔波,沿途死去不少兄弟,累計下來隻有一萬八的人數。
不過嚴格來算,夏軍的損失比他們還要嚴重,已經死了近一萬人。
隨著夏軍一波一波的進攻,在堅守的第五天,宋軍的陣型終是被衝散。
劉平帶著殘兵繼續對抗著夏軍。
而楊宗緣的身影最後消失在萬軍叢中。
……
這場戰役最終以宋軍的失敗落下帷幕。
好消息是延州守住了,李元昊因為各種原因,最後下令撤軍。
以兩萬人換掉五萬人,至少是嚇得李元昊十年內不敢再來了。
而大宋作為大國,最不缺乏的就是人員,兩萬兵力,隻需養個兩年就行了。
從結果來看,宋軍這邊竟然更勝一籌。
宋仁宗自然是不肯放過這次機會,打算禦駕親征,滅掉大夏國。
但在一群文官的勸阻下,宋仁宗最終沒能得償所願。
倘若出戰,恐怕又要上演宋太祖二戰遼國的壯觀場麵。
有人歡喜有人愁,三川口戰役宋軍全軍覆沒。
天波府內的氣氛壓抑到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