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幾千年前,佛祖在靈山說法,講到妙處,天下落下無數蓮花,山上飛禽走獸迎風起舞。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句話也不說。眾弟子不明白其含義,麵麵相覷,唯有迦葉破顏輕輕一笑。於是有了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教外別傳的禪宗。
迦葉成了禪宗第一代祖師,他圓寂前,將畢生的精神力凝結一顆舍利子。龍隱大陸的曆代禪主均可接受這顆“精元舍利”的傳承,使得曆代禪門都出現了絕頂的人物帶領禪宗長盛不衰。
五百年前,禪門發生了一場巨變。巨變帶來了無盡的殺戮,其結果是禪門分裂成多個大大小小的分支,禪宗最核心的傳承“精元舍利”也消失無蹤,禪門勢力因此大減。雲門宗地處龍隱大陸天龍帝國雲門山脈中,是眾多禪門分支中的小小一隻。
五百年後,一個深秋的黃昏。
雲門山脈中,一處小山穀被秋色染成金黃,在深邃的天空下顯得格外靜謐安祥。山穀中央有一叢青翠的山竹林。竹幹綠色中帶著斑斕,竹葉間夾著幾抹秋意的黃。
竹林前麵有一處草坪,坪上有隻陳舊的草織蒲團。蒲團上盤坐著一個灰衣少年,十七,八歲年紀,臉頰輪廓清晰,一頭濃密筆直的黑色短發,眉宇間透出剛毅。少年的目光一直盯著這簇深秋中依然青翠的竹林,眼中有著血絲。
草坪上有兩株千年槐樹,不時飄下金黃落葉,在少年周身一米處遇到一堵無形氣牆,黃葉片片層積,灰衣卻片葉不沾。
少年的眼眸隨著落日夕陽,映著竹幹上的淚樣斑斕。巍然不動的神色還是透出幾絲疲憊--畢竟已經在蒲團上枯坐了三天三夜。
五歲起聽老和尚憨山講禪,秋寧對禪門傳承感悟頗深。三年前,他十四歲就順利地從先天期進入格物境。禪門傳承裏,格物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的境界,還是屬於“尋”的境界,需要“格物”然後才能“致知”。大陸各個宗門都有自身的不同傳承,但同一修為境界的名稱是一致的。格物境之後是致知境,用禪宗說法,那是“空山無人,不染塵埃”的境界,是將所格之物化開的修為境界。秋寧如今已經隱隱感受到的那扇致知的大門,他一直在尋找契機扣入其中。
一日,見到山中這簇青翠斑斕的竹林,秋寧忽有所感。頓時放下隨身攜帶的門中至寶“悟心蒲團”,靜坐在竹林前開始格這片竹子。
三天三夜過去,秋寧已從紛亂意馬的思緒中歸心。眼中所見,鼻中所嗅,耳中所聞,心中所感,已全然被這一簇蒼竹充滿。漸漸的,秋寧似乎化身為竹,十七年的歲月記憶在斑斕的翠綠中化開。
十七年前,憨山禪師在密林中撿到他時,秋寧僅帶著一塊翠中帶點淚樣斑斕,似玉似金的無名石,石頭用一個小錦囊包著,錦囊上麵繡了一個小小的“秋”字。無名石的質地堅硬之極,秋寧曾試盡一切方法也未能在上麵留下一絲痕跡。雖然石頭一直沒有顯示出什麼奇特的地方,秋寧卻一直將它掛在胸口。在這個基本與世隔絕的宗門裏,秋寧平時隻是同幾位師兄弟聽亦父亦師的憨山老和尚講禪,或看書,或在深山裏悟道修行。也常常抓些野味燒烤,偷偷大快朵頤,吃飽後聽師兄們講一些道聽途說的事情。
三日前見到這簇竹林,秋寧第一次感應到胸口的那塊石頭傳來的一絲微弱而精純的精神力,牽引著周邊的天地元氣,沉寂的氣海開始擴張。他開始知道一直伴隨他的這塊石頭不是普通的玉石,而是有神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