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中綠草茵茵
,百花點綴,幽而靜。看著那綠油油的青草,忽有所感便蹲下身子,須手揪了一把青草拿在手中,看著看著就陷入了沉思。
這草為什麼能活,石頭為什麼不能活?用手擰了一下,便發現了手中被從青草中擠出的水漬來。再想石塊砸碎的時候是粉塵狀,是沒有水的,難道水是萬物之源?雖然水屬性是最低等的屬性但卻是五行之本?還是說水能入青草而不能進入石塊?也不對呀,把石塊砸碎成粉塵時是可以用水調和的呀?每當雲韋玉思考問題時總是一個為什麼接著一個為什麼,他想自己從不從同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想能從這些個不同的想法中找出一個共性來。
對這個青草端詳思考了半天卻不得其門,這時他看到青草被撥出的地方翻出的泥土,他抓了一把在手裏,一隻手端著個泥土,一隻手端著把青草,就這樣左看了右看,右看了左看。之所以叫泥土是因為有水,沒有水分的叫幹土,水是從天上可以來,也可以從地下來,難道水是無處不在?還是說水哪兒都能去?是說水是青草的生命根本?還是說水是讓世界多彩的根本?
“嗯,是這樣,應該是這樣,水是自然世界中構成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萬事萬物大凡是有是生命的東西都有水的存在,人體的血液是水的另一個表現形式。”一絲的明悟悄然湧上了心頭。
大凡世人修煉武道,無論是心法還是武技隻修煉其中一種或是兩種都修煉,但是隻要兩者是分開的,那麼在應用的時候都會有不連貫的特性。即使修煉的非常嫻熟,但應用時這個特性仍然是避免不了。因此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一旦心法與武技能相互融合,達到了心法就是武技,武技就是心法,那力量就會增長至少十倍,而如果再把這兩者相互融合後的東西與修煉者自身相互再一次的融合,那威力可就大的海了去啦。
要達到這個層次,一是要靠努力用功,一是要靠感悟,一是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還有就是要有常人所不具有的毅力和意誌。你雲韋玉這樣感悟很快就出現一次的還真不多。是雲韋玉比常人聰明嗎?答案是否定的,他並不比別人聰明。隻所以能不斷地有感悟出現,是因為別人是用功,而他是用心,這主是差距。
在現代我們生活中也是這樣。很多人把用功與用心等同,混為一體,其實不是這樣的。用功是用功,用心是用心。你比如同為一個學校一個班級的學生來說,在他們智力相同時,學習同樣的內容,同一位老師傳授同一樣的知識。雖然坐在同一間教室裏,有的學生用心聽課,專門聽老師講授的要點和細節差別,聽老師為什麼這樣講?這樣講的好處是什麼?聽老師講是怎麼突破難點的?利用了什麼來突破?為什麼從這個角度來突破?聽都是怎麼突出重點的?但用功的學生隻是再聽老師講,也僅僅是在聽老師講,聽老師從頭講到尾,甚至於把老師講的一字不漏的都記下來啦,但是老師講了什麼,他聽到了什麼。所以他能聽懂,真到做題時他不會做。基礎同樣的兩個人,但最後的結果卻會相差很大,所以也會有學生把這個歸功於別人比自己聰明,其實是兩者做事的態度、習慣與方法相差太大導致的而已。一個是用功學,而另一個是用心學,這是兩者最大的差別。
用功的學生學習了一天,演算了幾十道題,覺得自己快要累死了,可最後卻是沒有學會。而用心去學的學生看了一下就會說道:“你寫了一天,難道沒看出這幾十道題其實是同一道題?隻是語言表達不同,給出的問題情景不同,命題的形式不同,設問的方法不同,其實要你做的事是同一件事,考查的是同一個知識點。”看,差別出來了吧?他一天隻演算一道題卻等同於你一天演算了幾十道題,而他隻演算了這一道題卻是學會了這一道題,而你一天演算了幾十道題卻是沒學會一道題。隻是因為他用心你用功。如此而已。
雲韋玉就是屬於用心學習的學生那一類的。因此他會時不時的就冒出點明悟,出現點感悟來。這一點為他後來能登頂巔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