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 功法小成(1 / 2)

修內丹需要結三次真丹,可以說一次比一次艱難,一次比一次漫長。

修仙講究一個循環漸進,固本培元,隻有根基穩固才能在修仙路上走的更遠,攀的更高。

所以張易十分重視這次潛修,踵息之法的奇妙之處在於打破了其他門派靜修的規矩,可以動修,動修的意思是精神無需時刻凝聚,身體更無需時刻靜處,一切都是身體自發的行為,無需多做幹涉。

丹鼎派始於東晉時期,是由士族張伯端創立的,晉朝尚仙,張伯端幼年時候便被父親送到龍虎山修道,其時被道門奉為圭臬的外丹之道已經沒落,符籙派開始大興。

但是張伯端並沒有在符籙派進修,而是拜在了正一道門下修習外丹,當時有許多人不解,問他符籙當興,誰都看得出來,為何你還要修習已經沒落了的外丹呢?

張伯端回答道,要創興,需溯源,我之所以還繼續修習外丹就是為了找到其沒落的原因。

當時眾人皆嘲諷之,但張伯端卻絲毫不為所動,其時正一道的天師是張德言,此人淹通經史,過目成誦。嗣繼天師道法,尤精於正一經篆。其一生都致力於鑽研外丹,想要中興正一道。

而張伯端就是張德言的關門弟子,兩人亦師亦友,且都是驚才絕豔之輩,如此精研外丹四十載,卻無絲毫收獲,別說燒煉出龍虎大丹,就連真丹都沒有燒煉出來一顆。

當時兩人的心情可想而知,張德言就在極度的抑鬱中仙逝了,享年九十二歲,彌留之際將正一道密寶《周易參同契》授予張伯端,囑咐其繼承其誌,潛心精研。

正一道傳承自魏伯陽的九鼎金丹道,而九鼎金丹道所依持的就是《周易參同契》,張伯端如獲至寶,苦心精研密寶四十載,最終在其九十歲的時候寫出了曠世奇書《悟真篇》,此書正是內丹寶典的雛形。

這些傳說道藏上都有詳實的記載,張易幼時閱覽過許多道藏,如今腦海中不時便會跳出一段來。

驚才絕豔之輩,張易輕歎口氣,苦笑著搖了搖頭,驚才絕豔這四個字注定與自己無緣。

張易深吸口氣,從石筍上站起身來,胸腹稍微一牽引,便能感應到下丹田內息繚繞中一座巴掌大小的金鼎自旋不止,內息受到金鼎的牽扯被收入鼎內。

張易利用踵息之法,將金鼎從下丹田引導至鼻外玄關一竅,以神定虛空之法將金鼎內的內息淬煉成真息,然後再導入下丹田,儲在瑤池裏。

都說山中無甲子,這溶洞裏呆久了也忘了日子了,張易已經忘了自己在溶洞裏呆了多久,隻知道溶洞四壁上的螢草都快被自己吃光了,還好頭頂的溶錘還在不斷的滴落著水滴,不至於斷了水源。但無論怎樣,洞裏是待不長久了。

空寂壓抑,陰暗逼仄的溶洞裏,張易蓬頭垢麵,衣衫襤褸,靜坐在一處石筍上,他眼觀鼻,鼻觀心,麵容一派安詳,隻見其胸腹時而鼓蕩,時而發光,懷中金鼎忽隱忽現,顯得神秘玄奇之極。

叮咚!溶錘上的水滴掉入小水窪裏,發出清脆的聲響,張易眉頭跳動了一下,紅潤的臉色瞬間變得醬紫,隻見其胸腹鼓蕩,雙目驟然怒睜,仰首長嘯起來,一股渾濁的惡氣自其咽喉噴射而出,飄蕩在洞頂,形成一大片汙穢之雲。

這一聲長嘯足足嘯了半個時辰,直到張易嘴裏再也吐不出穢氣才停止,溶洞頂端有風口,汙穢之氣被吸入風口,抽離了出去,溶洞裏倒也沒怎麼被汙染。

張易靜坐了一會,恢複了些神誌,便從石筍上躍了下來,繞著溶洞龍行虎步,口中暗自吟誦,雙手掐出鼎訣,隻聽最後一句是:“太清出元神,九鼎煉金丹,吾身納天地,玄中顛倒顛!急急如律令,出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