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人民軍通過電台對全國多次播放聲明和歌曲,看來這事情應該靠譜,閻、楊兩人也都動了心思,要是借機再掌控察哈爾,那晉綏軍的實力可就又能上一台階了。
“也好。你就去擬個電報,我簽發一下。”閻錫山聽了楊愛源的建議後,略一思索,便點頭讚同。
北平的何應欽在接到閻錫山的署名電報後,沉思了一會兒,又致電南京的老蔣,獲得首肯後便同時給綏遠、陝西下令,調傅作義、趙承綬、馮欽哉三部奔赴長城一線。這使得長城及周邊地區的中國軍隊數量又增加了7萬左右的兵力。閻錫山戲稱人民軍“三曲可當十萬兵”還真有那麼幾分味道。當然,真正讓何應欽敢於下達調令的是那份人民軍的聲明。
接到調令,傅作義、趙承綬、馮欽哉三人雖在不同地方,但心中卻都少了幾分失落而多了幾分凝重。做為打了多年內戰的軍人,能有機會抗擊外敵、為國征戰,那是莫大的榮耀,可想到眼下中、日軍隊戰力上的差距和從前線傳來的損傷數字,幾人心裏又不能不多些考慮。
見馮欽哉在沉思,副師長郭景唐有些奇怪:“老馮,你此前不是一直盼著去打日本鬼子嗎?怎麼現在調令來了卻發起愣來?”
馮欽哉腦袋一晃,說道:“作為軍人,哪個不象為國征戰?這番能上戰場,老馮倒要感謝西邊那幫娃子的聲明。不過,率領部隊上戰場,我們這些帶兵的總要多考慮些。出征的是這些人,回來的可就不知道能有多少了。我琢磨著再買點地,也好戰後用來幫一些弟兄解決點困難。”
中原大戰後,馮欽哉率部隨同楊虎城進入陝西。當時陝西連年天災,民眾外逃,土地異常便宜,馮欽哉便成立了第42師土地辦事處,在大荔購買土地兩千多畝,用以安置軍官和傷殘士兵的生活,並用五百多畝創辦了“尚勤小學”,以解決駐地軍民的子女入學問題,又創辦了劇團。當然,他個人也在大荔和眉縣購買了幾百畝地貼補家用。
現在要奔赴抗戰前線,馮欽哉也便想到了戰後傷殘士兵和犧牲官兵的撫恤問題。按說,這些事情應該由陝西省政府或者南京當局解決,可馮欽哉明白,衙門裏那些整天掉文家夥可是不靠譜得很,指望他們還不如自己多想點轍呢。
對於馮欽哉的想法,郭景唐自然讚同,兩人便商量起部隊開拔和戰後一應事務來。
就在綏遠、陝西部隊奔赴抗日前線的時候,3月27日,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調整好兵力部署後,下令對灤河以東的中國軍隊展開進攻。
鑒於長城各口急切難下,武藤信義便謀求先擊退灤河以東的中國守軍,再正麵、側翼兩廂夾擊下,拿下冷口後,再向長城其他山口推進。隻要控製了冷口、喜峰口,再集中兵力攻擊古北口,就容易多了。
由於武藤信義攻擊方向的調整,中、日雙方軍隊也隨即在灤東各要點展開激戰,並反複爭奪。第57軍防守的石門寨、海陽鎮於4月1日和4日被日軍岩田支隊等部占領;第32軍防守的冷口、建昌營於11日落入日軍第6師之手;第53軍防守的界嶺口也於4月12日告失。
見灤東局勢不妙,何應欽急命第40軍龐炳勳部、第67軍王以哲部由馬蘭關、古北口等地馳援。但日軍攻勢猛烈,頭上飛機炸,地上火炮轟,加上還有坦克衝鋒,各路守軍戰術單一,實在難以抵擋。為避免形勢進一步崩壞,從4月14日到17日,何應欽命令第32軍、第57軍、第53軍陸續撤到灤河西岸防守。河東的撫寧、昌黎兩縣隨即陷落。中日軍隊隔著灤河對峙起來。
由於冷口失守,腹背受敵的喜峰口守軍被迫撤退。此時,拿下冷口、喜峰口後,武藤信義擔心日軍入關作戰將引發英、美等國幹涉,便於19日下令進入關內的部隊立即撤回長城線。中國守軍乘機跟進,並於29日收複遷安、盧龍、昌黎、撫寧、北戴河等地。
但此時,冷口、喜峰口已落入日軍掌握,關外日軍可隨時向中國軍隊進攻。遷安、盧龍、昌黎、撫寧、北戴河等地雖然收複,但中國軍隊卻沒有守住的能力。
4月20日至26日,黃傑第2師等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進行了8個晝夜艱苦卓絕的防禦戰,在付出3000多人傷亡的代價,並給日軍造成不少損失後,被迫撤退。
至此,長城一線,聯結關內外的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全部落入日軍掌握。中國軍隊所進行的長城抗戰,在事實上已經失敗。
不過,盡管此戰的結局已無懸念,但此時戰爭並未結束,中、日雙方的戰鬥依然在繼續,並一直持續到5月下旬。。.。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