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yù祥調整戰略部署也有他的考慮,馮yù祥的理由有幾點:一是蔣軍主力不在豫南而在豫東,攻取信陽雖然容易,但戰線拉得太長,兵力過於分散,一旦蔣軍主力從豫東進攻,聯軍勢必陷於首尾不能相顧的危險處境;二是現在湖南戰場上的形勢又發生了變化,蔣軍蔣光鼐、蔡廷鍇兩部攻占衡陽,何健部重占長沙,桂軍已向醴陵、攸縣、瀏陽撤退,會師計劃已很難實現;三是何成浚部遭此挫敗,短時期內決不敢北犯,正好趁此時機從平漢路chōu調大部兵力使用在豫東方麵,以便再一次地給蔣軍主力以殲滅xìng的打擊。
盡管馮yù祥把他的戰略意圖向手下將領作了說明,但是平漢線的將領們卻始終認為這樣的調整是大大的失策。
或許馮yù祥想做摧鋒正銳,力挽狂瀾的英雄,或許他馮大將軍牙口好,喜歡啃硬骨頭,也或許他馮某人確實有信心擊敗老蔣的精銳,但他卻忘記了現在是聯軍同蔣軍作戰,不是你西北軍一家的事。你馮yù祥不領導那些大xiǎo軍頭去不斷取得勝利,給他們甜頭並不斷jī勵他們,卻想讓他們陪你一起硬打、硬拚,那些本來就各懷心思的大xiǎo軍頭好處沒撈著,卻要為你馮某人把家底都拚上,他們肯真心賣力那才叫見鬼了。隻不過,現在晉綏軍攻占了濟南,正沿津浦路、膠濟線推進,隴海線對峙中聯軍又占有優勢,平漢線又擊潰了何成浚的第三軍團,馮yù祥正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的時候,一心想按照自己的意圖徹底擊敗蔣中正,好出了自己心頭的惡氣,自然也就難以聽得進部下的建言。
馮yù祥把平漢線的主力chōu調到隴海線上去與老蔣作戰了,可平漢線這邊卻並未消停,反而更見熱鬧。
第三軍團總指揮何成浚見戰場上真刀實槍的幹不過反蔣聯軍,便另辟蹊徑,開辟一個古今中外空前絕後的另類戰場,把當麵的反蔣聯軍給“打”的一敗塗地,堪稱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觀。
何成浚,字雪竹,1882年出生於湖北隨縣。曾隨孫文、黃興從事辛亥革命和護法戰爭,後追隨蔣中正,成為蔣溝通各派軍閥的說客,有“天才說客”之譽。
說何成浚是天才說客,可能有人覺得有些誇張,但若是了解了其“遊說業績”的話,便可以知道這個稱謂也算名副其實。遠的不說,單從北伐以來,何成浚的遊說業績就可稱不凡。
1926年7月北伐開始後,駐滬期間,何成浚成功的遊說了李振亞,任應岐。其後,何成浚遊說江西督軍方本仁,使其接受勸告,成了國民革命第11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