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返航遇難(一)(1 / 3)

2054年6月,南太平洋澳大利亞外部公海,一艘外型特別的中國新型海試艦艇剛接受完一艘中國大型補給艦的物資補給。

這艘海試艦艇象潛艇比象通常艦船更多一些。除艦橋部分外,前後艦艇截麵大致呈現紡錘形,俯視來看則整個艦艇呈現拉伸的細長紡錘型。水麵到甲板不足3米,就是到整艘船的最高點――相控陣雷達頂端,也不過7.5米左右,加上吃水深度,整艘船高度在13米左右。而當相控陣雷達沉降到船體內時封閉時,整艘船看上去更象一艘形狀特殊的潛艇。

甲板中部的艦橋也更象潛艇的指揮台。不過,艦橋中間的可沉降式多功能雷達以及前甲板上的垂直導彈發射裝置和後甲板上可沉降式機庫,清楚的表明這不是一艘潛艇,至少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潛艇。

這艘正在海試的艦艇是中國政府為應對複雜國際形勢,加強海軍力量,進一步鞏固、發展遠洋海軍優勢,確保海上運輸線不受外來勢力影響而開發研製的新一代可潛驅逐艦。

該艘艦艇長度135米,寬度16米,吃水深度5.5米。空載水麵排水量為5000噸,滿載水麵排水量7800噸,水中排水量9200噸。擁有可升降的對空對海綜合雷達,最大探測距離400公裏。水下最大可潛深度600米;水下最高速度38節,水麵速度48節。續航力在48節時為5600海裏,22節時為12500海裏。艦上有48個垂直導彈發射裝置,攜帶對空、對艦通用導彈72枚,最小射程35公裏,最大射程350公裏;巡航導彈36枚,最大射程2200公裏;魚雷發射管6個,備有水下速度45節的533毫米高性能魚雷36枚;激光近防係統8個。不過,由於還處於海試狀態,艦上的武器裝備中除少量為實彈外,其他大多數都是訓練彈。此外,艦上還載有地效翼船、直升機、小型載人運輸潛艇等設備。

該艦大量采用自動化設備裝置,使全艦人員編製縮減為45人。全艦最大可容納人員數量為90人。

數據乍看之下,似乎該艦噸位以及武器裝備數量和30多年前的驅逐艦相差不大,可實際上該艦在外型結構、製造材料、火力係統、動力係統等各方麵性能與以前的艦艇卻是天差地別。

全艦通體采用新式鈦、鉬等合金製造。艦艇內部器械也絕大多數都采用了鈦合金,這不僅降低了整艘艦艇自重,同時使艦艇可載重量進一步加大。

整體上,該艦為高強度鈦合金雙殼體構造,具有本體重量輕、載重量大、堅固耐用、抗腐蝕等特點。且全艦造型獨特,具備水下潛航能力,是新開發的集水麵艦艇、水下潛艇功能於一身的通用型艦艇。

由於整艦重量輕、載重量大,加上裝備體積小、效率高的新型金屬氫能源動力係統,富裕的載重空間使該艦艇得以裝備金屬氫後備動力係統以及充足的後勤補給物資,也使該艦作為常規艦艇擁有驚人的近200天的自持力。

時近中午,在接受補給艦艇的艦橋上,一位四十多歲佩少將軍銜,身材高大的軍人與幾位校官以及身著便裝的人在談論著一些航行、海試等相關情況。

等補給完成後,將軍看了一下腕上手表,對身邊的一位年紀在四十左右身高將近一米八的上校說:“陳明,我午飯就在這裏和你們一起解決了。”那陳明上校聽了,笑著說:“歡迎首長,到了飯點,我正想怎麼留首長在我們艦上用餐呢。餐廳在這邊。”說完就引領眾人一路談笑著朝餐廳走去。

在通向餐廳的通道中,將軍拍了一下身邊一位年近四十身著便裝的男子後背,感慨的說道:“振中,十多年沒見了吧?你小子自從離開部隊就再沒消息,今天好好聊聊。”趙振中聽了,歎了口氣,說:“首長,快十四年沒見了。”將軍瞪了一眼,說道:“多年沒見,你可生分多了。我要不是到這裏碰上你叫你過來,你是不是還要躲著我?當年絞盡腦汁從我這兒掏摸物資的熱乎勁哪去了?還是照舊叫我老徐。”頓了一下,將軍感慨道:“當年你們那批人可都是能人啊,雖然在一起共事的時間不滿一年,但那種真摯情分卻很難得。可惜和你們分別後就再難遇到,有的竟成永別了。”趙振中聽了,形容間又增添幾分蕭瑟,歎了口氣,有些苦澀地道:“我從離開部隊後就沒再聯係大家,怕給大家添麻煩。也不知道他們現在怎樣……”將軍輕拍了趙振中後背幾下,道:“具體情況我也不十分清楚,隻是聽說他們有的晉升了,有的負傷複員,有的犧牲了……基本上都是咱們軍人應有的命運。”

說話間,一行人到了餐廳。午餐算得上豐富,雖然是遠航在外,難以獲得新鮮蔬菜,不過一些罐頭類常見果蔬還是有的。加上各種冷藏食品、海鮮等,午餐種類還是比較多樣的。

餐後,將軍與陳明、趙振中等幾人聊天。將軍問趙振中:“離開部隊後這些年過得怎樣?”趙振中回道:“還好。您也知道我原來是學機械工程的,大學畢業後參軍,後來給選拔到那支部隊中的。因為一些原因離開部隊後,就通過考試回母校就讀研究生,隻是結合在部隊所學知識,專業變成能源動力研究,主要是新型爆炸物。再後來就是研究金屬氫的工業生產和應用,博士畢業後到北方工業公司工作。現在是公司新型能源動力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師。這次跟隨艦艇遠洋海試主要是跟蹤新型金屬氫能源的運行情況,方便獲得各項數據,同時解決應用中出現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