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辯論和質問(1 / 2)

易朝陽道:“王映炳同學說的也有一分道理,但我也想問幾個問題!一.儒家治理天下數千年,為何百姓始終處於饑餓和溫飽之間,哪怕盛世,百姓也疲於官吏欺壓和地主盤剝?二.天下為何始終數十年或者數百年一換江山,天下大亂,百姓死傷無數,民不聊生,以致起義不斷?三.儒家繼承聖人學說,依次治理天下,為何強分貴賤高低,分貴族和賤民,以出身來論家世。四.聖人講究仁和禮,為何士大夫們歧視打壓,勾心鬥角不斷,不見為百姓造福而殫精竭慮,隻為私利,家族,黨派造福?五.儒家思想如此高尚,為何不能推行於百姓之間,反任農村雞鳴狗盜之輩橫行,是士大夫無法作為?”

王映炳思索片刻,道:“易老師所問五個問題,我也有四答。”

易朝陽略一禮,表尊敬,以示學識思想辯論無師生,道:“請講!”

王映炳道:“一.有史以來,上古時期人們披甲帶毛,正是儒家治世數千年,和平時期大半,人類的文明才得以發展,絲綢,鐵器,建築,養殖,珍珠,寶石,家具等愈發華美使用,工藝精湛,這正是儒家功勞,護得天下太平,同時積蓄實力,到了自然而然的時候,天下會更進一步!饑餓與溫飽就不會是問題,這是過渡期!”

“二.天下大亂,乃是土地兼並和人口增長導致,或許有貪官汙吏的緣故,但前者才是根本,這是千古難題,士大夫們不能負多數責任,我相信隻要牢牢體悟聖賢精神,終有一日能夠避免這種情況!”

“三.貴族是天生便是貴族嗎?不是,是因功而得!後輩繼承,也是有祖輩餘蔭,理所當然!有功者比無功者享受更多利益,正是體現了真正公平!”

“四.儒家治理天下,士大夫們有不同的治理思想,故需要爭鬥,以便挑選出真正惠及百姓,惠及官員的辦法,皆大歡喜,爭鬥中也在逐漸孕育一條條合適的法規。至於少部分為私利,家族,黨派謀利的人,不能掩蓋大部分為天下憂心,有遠大抱負,為百姓惠利的士大夫!即瑕不掩瑜!”

“五.百姓尚且不能識字,安能懂得聖賢大道理?何以推行聖賢行為?讀書耗費貴,書籍,紙張,糧食,建書院,師酬等等成本高,百姓難以負擔,收益即考中科舉概率低,難以真正推行,不能使百姓有足夠動力,故非士大夫不推行,實不能推行!唯有百姓富裕,方能真正解決,而我儒家一直致力於此,奮鬥中!”

“學生王某淺見,還望易老師和諸位同學指教,如有謬論,王某洗耳恭聽!”

王映炳說完,恭敬行禮。

易朝陽緩緩道:“王同學,五個答案說的精巧,也有幾分道理。儒家對曆史的貢獻,確實不能抹殺,儒家占正統前,天下臣子弑殺君王,父子兄弟骨肉相殘,屢見不鮮,戰亂叢生,沒有禮義廉恥,唯講義氣二字,以力為尊!而儒家為正統,則推崇仁與禮,確實使得天下安定,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人類文明也得以有了發展的餘地!”

“但是,儒家發展到現在,可謂已經到了盡頭,手段窮矣!非改革不足以改變現實中種種不公平,禮教森嚴,推崇禮儀過度,反而給人們帶來巨大傷害!男人地位高,女人地位低,官員自居上位者,無視百姓,肆意剝奪百姓的許多權利!雖還沒有逼得百姓難以生存的地步,但民間總是積蓄著濃濃的怨氣和憎恨!天下不得清平,故需改革或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