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經過這一大片河灘的沙石地,效果比春日好多了。已經通體枯黃的蘆葦枝條,頭上都頂著一叢叢的銀灰色蘆花。時光使每一株蘆葦的生命都達到極端,以柔軟出現,毛茸、蓬鬆,還有一種輕如蟬翼的分量。順從著風力,像敷衍開來的雲層,夕陽打在一部分蘆花上邊,看著有些恍惚,這些全然在自然環境中生生死死的植物,走到生命的終端,可以說已修成正果了。再過一些時日,許多蘆花將隨風飄散,風把它們的子孫攜到天涯海角,開始新一輪的生命旅程。
不珍惜生命,隻能從自身尋找答案。我認識的長者多半以教書為業。這些上一輩的教書先生,此時已垂垂老矣。當年將智慧和知識傳遞給眾門徒時,站在講台上,一副揮灑自如狀,善於板書的右手,在黑板上三下兩下,文字奔湧而出。靜坐下邊的聽講者,會心對視,充滿欽佩。一個場景改變了,肯定是與這個生命的能力相關聯——過度的勞心、勞力,以為青年時期生命透支滿不在乎,結果許多疾患都熱鬧地集合到了人生的晚景。這個最需要安息靜養的時日,變得舉家不寧。一位師長坐在床裏,蓋著被子吃魚,與我斷斷續續地說話,品咂魚骨後信手就扔在床下。這個舉動,我判斷已經超出了正常的範圍,我的心裏難過起來。完全可以追溯到當年的生活目標,把自己當作一匹不知倦返的馬,承載生理限度以外的勞作,促使自己成為一名硬漢。當年不按生命科學的規則蠻幹,如今病痛纏身。我們常說人富有睿智,不會在一塊石頭上絆倒兩次,實際上我們已經多次被絆倒。淮南王劉安說得痛快:“鶴壽千歲,以極其遊;蜉蝣朝生而暮死,而盡其樂”,把兩種毫無可比性的生命放在一起,讓我們看到不同的生命過程,不同的生存方式,都能盡其圓滿。想來,遵循生之規則者,善莫大焉。
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在愛著也被愛著,快樂著也痛苦著。春夏秋冬,風霜雨雪,年年歲歲,暮暮朝朝,我們都在茫茫人海裏流連,在世態炎涼中掙紮,多少悲歡離合,多少喜怒哀樂,無計消除,又無可奈何!明知道生活是一杯苦辣酸甜的酒,卻一定要品嚐下去;心裏懂得每一日的快樂與一夜的淒涼相伴,可依然期盼著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我們為什麼要生活下去呢?生命何物?人生何物?麵對生命,我們是眷戀那並不很多但閃爍著無比誘.惑的快樂和幸福麼?或者是因為生命既然存在就隨波逐流的敷衍下去?還是因為我們心中還充滿了許多動情的歌、許多癡迷的夢、揮之不去的追求和渴望呢?
??與我腦海中的畫麵構成一幅動靜相諧的氛圍,將個體生命的感受和個人智慧的想象融合在一起,譜成一闕樂曲,正如我們已然經曆過的不論是美麗或者淒涼、平坦或者苦難的歲月一樣,在我們的心底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僅僅是一首屬於我們自己可以深切體會的樂曲,無論何時何地想起來回味起來咀嚼起來反芻起來,那種愉悅和愜意是足可以令人的心尖為之顫栗的。時間構成了生命,但時間對生命的埋葬又是多麼的殘酷,那些難以為繼的夢想,那些曾經虔誠的期盼,似乎都在瞬間消逝。但真實的人生,不論是平凡的還是普通的,都因為你嚴肅而認真地活過,而變得雋永、深刻,生命的境界也因此變得高遠。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他曾經活過和因為他的“活”給世界留下過或大或小的美麗印跡,這就是生命的境界。
??生命境界的高下,不在於他的地位高低、金錢多寡,而在於他對事物的態度、對生命的認識,甚至是對死亡的心態。人的認識改變,世界也會隨之改變,我們就是從生命走向死亡的過程中領悟人生真諦、不斷擴展心靈空間的。心靈的空間越大,生命就越舒展,生命的境界也就越博大。每個人的生命經曆是不相同的,有些人的生命是美麗和幸運的,但更多的人是平凡和普通的。要想絕處逢生,就得忍受絕處的痛苦;要想創造驚人的成果,就要承受驚人的磨難。隻要我們心懷感激地去迎接和品味每一個屬於自己的日子,我們的生命將是快樂的源泉,流淌出清澈亮麗的人生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