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驛站
在規訓一個孩子前,請先聆聽他的聲音
——喬淼
在《一個少年對默片的補充敘述》中,少年馬頓和媽媽請來的補習老師發生了這樣一番對話。
“王老師,您說,我媽請您來,究竟為什麼?”
“這還用問?當然是為你了。”
“為我?我怎麼覺得媽媽是為她自己!”
“孩子,我說馬頓,你這話會讓你媽媽傷心的。”
“王老師,大人們為什麼從不在意我們是否傷心了?”
“你不理解父母的心。”
“他們太不理解我們了。”
這樣的矛盾發生在很多中國式家長和他們的孩子之間。家長用他們以為最好的方式對待孩子:“我這是為了你好”。可這是孩子們真正想要的嗎?如果家長沒有聆聽孩子的想法,隻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評判標準構想出了一種“好”,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為什麼一定要接受呢?他們簡直是一定會拒絕領情的。
孩子會想:“那是你以為的好,不是我想要的好。”何況家長也許首先真的就是“為了他們自己”。
這種矛盾有時候是家長為了緩解自己因無能為力產生的焦慮而導致的。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完成功課、考上名校,不知道該怎麼教育他們(至少沒法輔導他們寫作業),甚至不知道該怎麼溝通。家長的想法——借用很多家長在谘詢室裏吐露的心聲:“總得做點什麼吧!”
這種矛盾有時候是家長為了給自
己掙麵子而產生的。孩子的成績和作品,家長可以用於比較和吹噓,可以讓自己顯得臉上有光,甚至為家族贏得關注和尊敬。“我想讓他成為……”就意味著“我想讓他給我們帶來……”
你能說這裏沒有一點私心嗎?
至少馬頓的媽媽是有這樣的私心的。至少馬頓感受到了這種私心的存在。一個明顯的證據是他和媽媽的合影不知什麼時候從牆上消失了。合影再次出現而且被“重新放大”,是在他數學考了第三名、“值得媽媽炫耀”之後。此外,這張照片還是他在作文比賽中得了獎,才拍的。
馬頓得到母親的愛不是因為他是母親的兒子,而是因為他得到了好成績。他的價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低於家裏的狗。這種有條件的愛足以讓任何一個人沮喪、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這正是馬頓在心中計劃的事:故意考砸,故意破壞媽媽可能最在意的價值。
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做法並不意味著他們主觀上“就是不想學好”、就是想要這樣的結果。這是他們對規訓的抵抗,也是他們為了找回自我進行的掙紮。
在我們看來,一切規訓都是外界業已建立好,準備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標準。規訓並不是沒有好處。聽從家長和老師的要求,考一個好大學,一定比“混日子”能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但這種現實的好處不足以也不可能滿足孩子內心
的追求。孩子需要發自內心地知道並確信“我是誰”“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要過上怎樣的生活”。如果孩子想去的方向和規訓的要求恰好一致,孩子就有足夠的內在動力去服從和實現它,孩子內心也不會因為服從這種規訓而產生矛盾。反之,如果孩子疲於應付外界的要求,他們就會失去自我,最終難免感到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