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話 果須陀洹蠱(下)(2 / 2)

東晉年間一個印度高僧曾經攜帶了一對果須陀洹來到中土。適時中原大戰,後趙的皇帝——殺人魔王石勒接見了這位僧人,僧人為取信於石勒就演示過這種蠱蟲的厲害。於是中土的文案上才有一些這樣的記錄。至於果須陀洹是如何馴化的,卻幾乎是無人知曉。後來隻在這位印度高僧的隻言片語中,提到過一種叫果須陀的東西與這蠱蟲的訓化有一定的關係。之後一些好事的人,在多番的查詢各種的記錄以後,才在一位曾經留學印度的僧人哪裏得知,在印度的一種方言中把道教中的天一水叫做果須陀。這些人才煥然大悟,但是中間具體是如何,就沒有人再能往下追溯了!

一般而言蠱蟲是不會消弭的,蠱師其實都是傳承有序的。根據我爺爺的研究,之後這種蠱毒在曆史上有出現過幾次的記載,但是其威力卻遠不及在它第一在在中土的那表演。當年的那場表演,這位印度“高僧”為了一己私欲,幹掉了鮮卑、烏丸的聯軍三萬餘人,幽州城內一片死寂!但是之後的幾處出鏡,效果卻遠不如前,五代期間有過一次兩次。但是卻都遠不如之前的效果。

所以,出了天一水的以外,唯一的解釋就是血統的不純正!

陶歡口子所謂的危險,指的並不是其他。而是這種果須陀洹有一種古怪的特性,就是成蟲隻要是問道一點點的血腥味道,就會吐出製幻的毒物。這種毒物一旦被吸收體內,或者是沾染上出血的傷口,就會直接的導致人的死亡。所以,豢養這種蠱毒,其實也就是個踩在刀鋒口子上的活計,如果蠱蟲沒有經過馴化的話;一個不小心,就連蠱師自己也很難控製局麵。

我們要弄明白這中水是不是重水,其實也是有一定的理由。因為但凡經過天一水催化的蠱蟲,能力本身就強出很多;而且,如果能搞清楚這是不是天一水,憑借在這對重水的物理性質的了解。我們也是可以大致的判斷出,這重水源頭的大致的樣式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