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家庭應用中成藥知識 (25)(2 / 2)

4.六神丸本品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對急性白血病,取本品每日30~180粒,分3或4次口服,一般用藥10天後白細胞總數開始下降,脾髒縮小,隨之症狀減輕或消失,血紅蛋白、血小板上升。在治療過程中,雖有一些副作用,但未發生骨髓抑製,對有口腔潰瘍合並感染者也有明顯治療效果。實驗研究表明,其具有明顯的抑製和殺傷實驗白血病小鼠白血病細胞的作用,具有緩解、減輕白血病細胞對肝髒浸潤,明顯延長白血病小鼠生存期的作用,並可提高實驗白血病小鼠白血病抑製率,減輕白血病引起的染色體畸變。

5.雲南白藥本品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對急性髓性白血病,取本品每日16克4支口服,同時服用六味地黃丸等補陽滋陰中藥,用藥後血小板開始上升,白細胞、紅細胞亦逐漸增加,3周後改為每日8克,仍合用中藥煎劑。複發者再用仍然有效。

6.牛黃解毒片本品有清熱解毒,疏風止痛之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每日6~8片,分2次口服,維持4~6片。因其久服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骨髓抑製,甚至引起再障,故用藥期間應注意觀察。

7.複方丹參液有活血通絡,清熱涼血之功。對複發性難治性白血病,取本品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靜脈點滴,同時服用益氣養陰中藥,每日1次,於化療前1日開始,至化療結束。

此外,西黃丸、紫金錠等也有六神丸樣作用,並具有明顯的抗腹腔炎症、減緩腹水形成的作用,可對症選用。

三、新癀片可治療癌性疼痛與發熱

新癀片由九節茶、三七、牛黃、珍珠粉等組成,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多用於炎性腫脹,疼痛,發熱等疾患。臨床觀察發現,其對癌性疼痛、發熱也有明顯療效。

新癀片口服對實體腫瘤所致的疼痛和癌性發熱有顯著的消炎止痛和退熱作用,一般用藥0.5~2小時起效,起效劑量因人而異,最少2片,最多6片,一般24小時用10片皆可獲滿意療效,止痛時間可維持8~12小時。對中晚期癌性疼痛,尤其是骨轉移、肝轉移的患者,可以用至每日3次,每次4~5片,長期服用未見副作用。

對癌性疼痛患者,配合外敷,療效更佳。方法是: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用75%乙醇酒精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於癌腫或疼痛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四、中成藥外治癌性發熱與疼痛

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至少有2/3的患者在其病程的某一時期有發熱、疼痛症狀。

癌性發熱,大多由感染所致,其次為腫瘤發熱,其原因可能與迅速生長的癌腫發生壞死,腫瘤的炎性白細胞浸潤及腫瘤細胞釋放致熱原有關。其特征表現為:盡管體溫可達40℃以上,患者通常不出現中毒症狀,通常表現為大量出汗和全身溫暖感覺,且對大劑量長時間應用抗生素不產生反應。

癌性疼痛:大多為迅速增長的腫塊刺激神經、腫瘤表麵張力增大、腫瘤的物理性壓迫及化學性刺激所為,疼痛發作時,常需配合止痛藥物及其他止痛方法。

中醫認為,本病多為毒邪內蘊,火熱內生,邪熱阻滯所為。當以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為治,中成藥外治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之效。

1.癌性發熱

1紫雪散1支,柴胡粉10克,加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外敷雙手心及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連續2~3天。可清熱解毒,通腑瀉熱。

2柴胡注射液:將紗布1塊,用本品浸透,而後取出覆蓋於肚臍孔處,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1換。可和解退熱。

3柴胡注射液:將本品置於滴鼻瓶中滴鼻,每次1~2滴,二側交替進行,每小時1次,直至體溫恢複正常。可和解退熱。

2.癌性疼痛

1如意金黃散: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用清水適量調為稀糊狀,均勻塗於油紗布上,塗藥麵積根據腫瘤疼痛範圍大小而定,貼於疼痛最明顯處,隔日換藥1次。一般用藥後30分鍾開始顯效,維持時間3~4小時。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活血通絡。

2紫金錠: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用蜂蜜適量調為稀糊狀,均勻塗於雙層紗布上,藥厚2~3毫米,塗藥麵積根據腫瘤疼痛範圍大小而定,貼於疼痛最明顯處,一般每48小時換藥1次,夏季24小時換藥1次。一般用藥後1~1.5小時顯效,維持時間5~20小時。可活血解毒,消腫散結,化痰行滯。

3新癀片:取本品適量,研為細末,75%乙醇酒精調為稀糊狀,外敷於癌腫或疼痛部位,敷料包紮,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一般用藥1~1.5小時後即可顯效,維持時間5~20小時。可活血解毒,消腫散結,化痰行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