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藥一般常識 (1)(1 / 3)

中藥應用有其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應用形式。它是在中醫辨證施治理論指導下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藥等,其中以植物藥為最多。數千年來,人們一直將記載藥物知識的書籍稱為“本草”,如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藥,過去又稱為“官藥”、“官料藥”,也稱“國藥”,日本人則稱為“漢藥”。

中藥基本知識

一、中藥的性味

藥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性能的重要標誌。

一四氣

“氣”,指藥的“性”。四氣為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叫“四性”。

寒、熱、溫、涼並不指該藥物本身的溫度,而是它作用於人體後的反應。如能夠治療熱性病的藥物,就屬於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病的藥物,就屬於熱性或溫性。這就是用藥物的偏性,糾正人(病)的偏性。寒性較輕叫做涼,熱性較緩叫做溫,是程度上的不同。寒、涼屬陰,溫、熱屬陽。還有一種在溫和涼之間,偏性不明顯,稱之為“平”性。這樣,“寒、熱、溫、涼、平”共五性(氣),但習慣上仍然稱為“四性(氣)”。除此,還有微寒、微溫、大熱……提法。“寒、熱、溫、涼、平”的界限是模糊的。目前還無法全麵地“量化”,但以模糊的理論,解決模糊的問題(疾病本身就具備很多模糊性),不單是中醫藥的常用方法,而且應該相信它的實際效果。即應該承認模糊的明確、明顯性。

寒、熱、溫、涼往往隻能改變病性,對具體症狀卻不見得有效。白虎湯曾對腦炎及其高熱起到很好的效果,於是誤認為其中主藥石膏是退熱藥(中藥歸入“清熱”類),但後來證明它並不能降低人體的所有性質的溫度。

二五味

五味就是甘、苦、酸、辛、鹹。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

1.甘即甜味,入脾胃(按:中醫所說的脾胃,與西醫所指的脾和胃不完全相同。以下同此)。能補,用於虛證,如人參、天冬、大棗等;能緩解拘急疼痛,如甘草、飴糖等;能調和,包括調和藥性如甘草、蜂蜜等調和諸藥,使之不爭。能調和人體,如薑、棗可調和營衛。

2.苦入心。能清熱,如黃連;能燥濕,如厚樸、黃連;能泄下,如大黃。

3.酸入肝。能收斂止澀,如五味子止汗,五倍子止泄;能生津,如烏梅生津止渴。

4.辛即辣味,入肺。能發汗,如生薑、麻黃;能理氣,如木香。(中醫認為正常人體的氣機、功能應該是不斷運行、通暢,若有了疾病則遲緩、阻滯,這時就需要理氣、行氣)。

5.鹹入腎。能潤燥、軟堅、散結、降下。如,芒硝軟化腸中大便燥結並使其下降排出;牡蠣軟化瘰鬁結節或腹中積塊。

此外還有個“淡”味(淡而無味),這樣實際上是六味。但習慣上稱“五味”。淡味有利尿作用(淡滲利尿),如滑石等。

三四氣和五味的結合

每一種中藥都有氣和味。二者結合起來就有了辛涼、辛熱、甘溫、苦溫等等。一種藥又往往有幾種味,如辛苦溫、辛苦寒、辛苦鹹溫等等。五味子這種中藥,就因為“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也就是說五味俱全而得名,但它又因“酸獨勝”(單單酸味特別強),所以歸入酸味藥。

四其他

我國有“藥食同源”、“藥食不分”的說法,中藥性味的理論也同樣用在飲食上。其實,很多東西本來就是藥食兩用的,如羊肉和生薑是食品,在肉店、副食店都有出售,但在醫聖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的“當歸生薑羊肉湯”裏都成了中藥;大茴香是中藥,放到副食店就是調味品。如果掌握了性味理論,配合藥物,不但可以有病治病,還可健身防病,而且往往發揮比藥物更理想的效果。“藥補不如食補”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實,不但“補以治虛”,任何病,任何藥、食,也往往如此。有時感冒,喝碗“薑糖水”或來碗熱餛飩(加胡椒、香菜),發發汗,很快就好了,就是有力的說明。

還有的醫師把性味的理論用在西藥上,如認為青黴素屬寒,治熱證,而過敏者多為寒性體質,以寒治寒,導致過敏。如果在使用青黴素前也像中醫那樣來一個“辨證施治”,是否可以提高療效,值得探討。

二、中藥的命名

中藥來源廣泛,品種繁多,命名各存思義,按其來曆的不同,歸納起來,大致分為以下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