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營養知識 (1)
營養是健康的基石
人的生命首先是物質的,而這個“物質”的好壞決定了人體健康與否。那麼又是什麼決定了這個“物質”的優劣呢?除了先天的因素外,在後天的諸多因素中,科學合理地攝入營養是非常重要的。離開了飲食營養,不要說健康,甚至連生命都無法維持。因此我們說,營養是生命的根本,是健康的基石。
我們都知道,從微觀的角度看,人體是由多種物質元素構成的。比如說水,它就占身體總質量的2/3左右。如果一個體重為70千克的成年人,在去除全部水分後,隻剩下約25千克了。這其中蛋白質約占12千克,脂肪約占7千克,糖類(碳水化合物)約占3千克,礦物質(無機鹽)約占3千克。
在人體所需的40多種營養素中,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被稱為六大營養素。近些年來營養學家又將膳食纖維列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因此又有“七大營養素”之說。維生素具體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泛酸、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B12、生物素、膽堿、維生素C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包括鈣、磷、鈉、鉀、鎂、鐵、碘、鋅、銅、硒、氟、鉻、錳、鉬、鈷、矽、釩、鎳、錫等。
除了上述營養素外,還有一些營養素如核酸、酶、激素等對健康的作用也非常明顯,營養學家們把它們稱為“非必需營養素”。
現代營養學形成於20世紀上半葉,它的形成與發展直接關係到人類的健康,是人類在微觀上更深入地探討自身健康的體現。在本書後麵的內容中,將以現代營養學的觀點,詳盡描述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的營養知識、食品知識和日常飲食規律,並從傳統養生學的角度,介紹食療組合。
人體的主要營養素——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營養素,約占人體總質量的20%。蛋白質參與人體內幾乎所有生理活動。如人體最基本的生理過程——新陳代謝,蛋白質就以酶的形式完成催化作用,以保證新陳代謝的正常運轉。而生命的繁殖、遺傳以及生長,與核蛋白密切相關;人體活動,其肌肉組織收縮運動即與肌纖維蛋白的收縮相一致;人體所有細胞組織及其相關的生理過程與蛋白質密不可分。
蛋白質含有氮元素,這是它區別於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獨有特征,因此蛋白質成為不可替代的營養素。蛋白質由“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構成,“必需氨基酸”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通過攝入食物中的蛋白質來供給,而“非必需氨基酸”則不一定非要通過食物來提供,因為它可以在人體內合成。人們在通過食物獲取必需氨基酸的時候,如果不合理不全麵而導致任何一種必需氨基酸缺乏時,就會引起體內氨基酸失衡,從而打破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的平衡狀態,持續下去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不正常,引發疾病。
蛋白質具有自己獨特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1.雖然說蛋白質的生理特性總體來說是非常穩定的,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也會發生分解。因此,含蛋白質高的食物,如肉、魚、蛋、奶等,應該在幹燥低溫的環境中貯存,才能保持其營養價值。
2.蛋白質遇熱後凝固析出,凝固的蛋白質不能再溶解於水,但容易消化吸收。
3.蛋白質有較強的蓄水功能,從而使機體組織水分不易散失。例如蛋白質在肌肉組織中處於凝膠狀態,能使肌肉保持水分,這就是我們平常看到新鮮的豬肉中有大量水分,富彈性的原因。
蛋白質的營養價值
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主要取決於它所含有的氨基酸的種類、數量和比例等。由於氨基酸種類、數量、比例不同,因此蛋白質的營養價值也有所不同。營養學家將蛋白質分為三類,它們是:完全蛋白質、半完全蛋白質和不完全蛋白質。
顧名思義,完全蛋白質是這三種蛋白質中營養價值最高的。這是因為此類蛋白質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種類全、數量多、比例適合人體的需要,並且能夠被人體充分吸收、利用,維持身體健康並促進生長,所以,也叫它優質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