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保養心靈,幸福人生(3)(1 / 2)

我們要想完全、絕對地消除妒忌是不大可能的,但通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製度的不斷創新,我們可以將妒忌限製在最小範圍內,使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最小化。

克製妒忌心理,不僅能夠讓個人獲得幸福,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妒忌呢?

做人成本越低,幸福收益越大

做人和做生意一樣,都是有成本的。曆史上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大多是不計成本的。多數人成不了英雄,是因為在做人的問題上過於計較成本。

做英雄的成本太高,一旦失敗就沒有本錢重頭再來了;而如果小本經營,一輩子忙忙碌碌又太平常了。最好的做人方式,就是使投入和產出有個平衡,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

“最小的成本”就是做一個普通的人,“最大的收益”就是有著不普通的生活。例如,“聽人勸,吃飽飯”和“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是兩種不同的做人方式。

“聽人勸,吃飽飯”顯然成本是最低的,因為這樣不會為自己樹敵,不過人生效益也不高,頂多也就是能“吃飽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則是高風險、高產出,如果一直堅持我行我素,那做人的成本會很高,很可能會落個剛愎自用的名聲。

那麼,在這兩種人生態度上,怎樣做才算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收益呢?這就需要有折中的方式:走自己的路,也聽別人的勸。

成功做人在經濟學中,那就需要事先將成本考慮清楚。做到既不能為了壓縮成本而放棄利潤,也不能為了追逐利潤而冒險追加成本。

李揚的工作能力很強,他在公司的業績一直很不錯,不過他卻始終不能和公司同事相處愉快。原來,同事們都認為李揚做人過於圓滑,經常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大家對他的印象並不好。

公司的老板得知情況後,親自找到李揚。幾番接觸後,老板將李揚提升為公司的公關經理,不過在提升之前,老板和李揚有過一次長談。

老板告訴李揚:“其實,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你讓別人都感覺到了你的不真誠,這樣你的誠信度就大打折扣。你原本的是想達到一個理想的目的,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不過,卻適得其反。這就說明你做人的成本高過於收益,你需要改變自身的形象。”

李揚在老板的指導之下,開始改變自我,他不但能妥當處理工作中的難題,人際關係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同事們都覺得李揚變得更真誠、更容易親近了。

一個對人生孜孜以求的人,付出的做人成本相對來說就多一點,得到的回報也應該多一點;而那些靠鑽營和投機取巧的人,付出做人成本少,得到的回報也應該少一點。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做人成本高的好人往往得不到好的回報,就像一個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雖然質量好,但利潤低,甚至還虧本;而做人成本低的惡人往往得到好的回報,就像那些造假者生產的產品,雖然質量差,但能賺大錢。

但是,惡人和造假者一樣,是要承擔風險的。王蒙曾在自己的《勸善說》一文中,提到善惡報應。他在文中這樣寫道:“以惡的方法一時一事得利取勝是可能的,歲月一天天過去,惡人終將受到社會的唾棄和曆史的懲罰。民心向善,人心喜善,這是惡人們沒有辦法的事,這也是惡人們永遠得不到心理平衡與光明喜悅的根本原因。”

矽穀的風險資本家們在進行投資時,並不看重技術、產品和計劃書,他們主要看“人”。所有風險投資商都願意看人的素質,人的聰明程度,人的反應,人的知識結構等。

投資家們知道在矽穀,想法滿地都是,錢也很容易找,但是“好人”卻很難找。如果一家公司能把最好的人招進公司,做什麼都必然很容易。

因此,要想獲得成功與幸福,懂得如何做人是非常重要。做人的最低成本,是老老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抓住了做人的最低成本,幸福的收益會更大。

心態到達幸福口岸,有沒有經過金錢這條道

一天,小區裏的保安和小區裏的一位大媽聊天。大媽認為現在城市中的錢越來越不值錢,有人吃頓年夜飯都要花一萬多塊錢。保安感慨道:“鄉下的糧食也不值錢,一擔穀子就四十來元錢。一萬元錢,那得賣250擔穀子才能換到,等於我們家好幾年的收成。城裏人一頓飯錢,在我們鄉下,可以幹多少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