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幸福水立方,可以被量化(1)(1 / 3)

幸福是人類衡量活著的重要指標和追求。但到底什麼是幸福,幸福又是怎樣的,各方人士都積極地從自己學科裏試圖給幸福尋找一個可複製的模板。心理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理解不同但精彩相似。在這個散發光芒的幸福立方體裏,我們會給予幸福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以造福每一個心懷幸福的人。

三個維度折射心理幸福

電影《求求你,表揚我》裏麵有一段關於幸福的精彩論述,由範偉扮演的楊紅旗在被別人問到“幸福是什麼”時,做出了如下令人捧腹的回答:“我餓了看見別人手裏拿個熱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見別人穿了一件厚棉襖,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沒有人否認這種答案的正確性,即便是與心理學家商榷,這個答案也符合心理學對幸福的定義。心理學家對幸福的考察表現為三個不同的取向: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自我價值感的認定。這三個方麵雖有交叉,但從不同的維度對幸福的定義進行了確定,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認知幸福到底是什麼。

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者,一般將幸福感界定為人們依據自己對生活物質的渴求標準來對幸福進行評定。在他們看來,一個人是否幸福,關鍵在於他對自己的生活是否滿意以及滿意的程度如何。這種觀點的產生是受了經濟學家關於生活質量考察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滿足。然而,在人們享受豐富物質的同時,心理體驗的負麵問題卻突顯出來。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生活質量”的概念,強調無形的精神生活水平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采用幸福感作為反映生活質量的指標,由此而發展了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

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取向於生活滿意度,認為人們獲得幸福的關鍵在於物質的滿足程度。這不禁讓人想起一則經典故事。

有一天,富人碰到窮人,問:“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

窮人對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說:“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幸福。”

富人不以為然,望著窮人漏風的茅舍、破舊的衣著,說:“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豪宅百間,奴仆千名,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你現在的生活窮困潦倒,怎能稱為幸福呢?”

誰知好景不長,沒過幾日,一場大火把富人的百間豪宅燒得片瓦不留,奴仆們各奔東西,一夜之間,富人淪為乞丐。他路過窮人的茅舍,想討口水喝。

窮人端來一大碗清涼的水,問:“你現在認為什麼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說:“幸福就是現在口渴時有這碗水。”

在這個故事中,富人從始至終都是物質主義者,從當初的豪宅、奴仆到後來的一碗清水,他一直用物質的富裕程度來評價幸福的程度,如果他有幸研習心理學,必定是個生活質量意義上的幸福研究者。

與富人相反,那個窮人擺脫了對物質生活的迷戀和膜拜,認為物質隻是生活必備的基礎,幸福才來自於自己心靈上的感知,他是個典型的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者。

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是幸福感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取向,這個取向與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理解心理學發展曆史的人都知道,自誕生之日起,心理學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影響的最重要方麵,莫過於心理診斷與心理治療。這使得很多人對心理學產生了很大偏見,認為心理學所關注的重點是非正常人的心理與行為和正常人不健康的心理與行為,而對正常人如何適應和應付生活、如何獲得人生幸福關注不夠。

應該說積極心理學的發展為心理學正了名,或者說延伸了心理學的研究範圍,使心理學能夠在人們正常生活的基礎上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與應對生活。積極心理學研究者的努力,被稱之為心理健康意義上的幸福感研究。這項研究有一個重要假定:一個人是否幸福首先在於其是否擁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是能否獲得情感上的平衡。因此,如果一個人所體驗的正向情緒(比如快樂)比負向情緒(比如痛苦)多,那他就會感到更幸福。也就是說,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在特定條件下所體驗到的正向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