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此機會,我也想順便向讀者朋友介紹一兩個和恩師散文創作有關的小掌故。恩師散文風格多樣,早年頗多“文藝青年範兒”,氣息哀怨、惆悵,筆調沉重、濃鬱。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加深,恩師的散文越來越由絢爛歸於平淡。恩師早年的散文創作思路我不了解。我是在1984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梵文巴利文專業的,起碼從那個時候起,恩師已然是“我手寫我心”,信筆寫來,自由揮灑。就我所知,恩師寫散文是不起草稿的。一個題目,也許會長久縈繞在恩師的腦海中。動手寫作之前,恩師都會端坐凝神一段時間,整理完思緒,一旦起筆,則是一揮而就,罕見增刪塗改。
世所共知,恩師畢生謙抑,從無一語自許自讚。我僅見的例外,也正是恩師對自己散文的評價了。恩師對我說這個故事是在1985年的樣子:當時的恩師早已是著名的大學者了,約稿邀稿都無暇應付。但是,可能還是出於“文藝青年範兒”或者“情結”,恩師居然還將散文以投稿的方式寄往某家雜誌。結果竟然是退稿。那位編輯很年輕,應該是不知道恩師何許人也,但很負責任,洋洋灑灑回了一封幾千字的退稿信,諄諄教導恩師應該怎樣寫散文。恩師哭笑不得,卻對我說了一句絕對自負的話:“唉,難道我季羨林還要別人教我怎麼寫散文嗎?”我追隨恩師二十五年,從老人家嘴裏,絕對就隻聽到過這麼一句自負的話。可見,恩師對自己的散文是非常看重的。
當然,不必說,一定是認可和喜愛恩師散文的人多了!
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恩師此套經典散文係列,既存緬懷先哲之義,更在於讓廣大讀者朋友們借此體悟和感懷老人家畢生的人生經曆和人生智慧,從不同的視角品鑒恩師的其人其文,以鏡鑒當下,以反躬自身。
本套文叢共有五種。
《季羨林私人史》,旨在真實地反映以恩師為代表的20世紀知識分子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和他們心懷祖國、與國家共命運的家國情愫。為此,在文章篇目的編排上,盡量采取以時間為序的組編方式,將恩師所撰寫的有關其人生經曆及因此引發的抒懷感興之文逐一輯錄,使之成為一部記錄恩師坎坷一生窮究學術、追求真理的“私人史”,一部以私人的眼光見證和親曆20世紀中國曆史變遷的“口述曆史”。本書共分五輯,分別為第一輯:隻道尋常;第二輯:遊學夢憶(1917-1934);第三輯:留學哥廷根(1935-1946);第四輯:我和北大(1946-1993);第五輯:百年回眸。
《我們這一代讀書人》,意在通過輯錄恩師回憶、悼念其師友的文章,勾繪出恩師眼中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群像,揭示他們或張揚或內斂、或率性或周正、或持正堅守或隱忍委曲的人生性格及因此遭際的不同命運,同時也借此揭示恩師的識人之術與交友之道。本書共分四輯,分別為第一輯:我的老師們;第二輯:我眼中的文化名人;第三輯:我眼中的學者;第四輯:我的同學朋友。
《季羨林的八堂人生課》。恩師近百年的人生閱曆,是一座可資後人汲取人生經驗的富礦。在老人家豐贍的著述中,也常見論及人生之作。為此編選了本卷,讓讀者從恩師娓娓道來的人生哲學與人生經驗中,感悟恩師所以能夠成為學術大師的做人“密碼”,以及所嚐言的人生“不完滿”的緣由所在。本書共分八輯,分別為第一輯:人生何為;第二輯:做人與處世;第三輯:做人的辯證法;第四輯:人生必修的“糊塗”課;第五輯:我的不完滿;第六輯:我的生死觀;第七輯:人生必修的“美德”課;第八輯:年少正是讀書時。
《季羨林的五堂國學課》。恩師是著名的文化大師,對於中外文化,尤其是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老人家對中國文化本身又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觀察?本選集有意編選將恩師專論中國文化的文章,讓廣大讀者跟隨恩師學國學,曉悟中國文化的精神。本書共分五輯,分別為第一輯:何謂中國精神?第二輯:國學六講;第三輯:西方與中國文化;第四輯:大學與“學統”;第五輯:大師與“學脈”。
《季羨林美文60篇》。這是專門為廣大青少年及喜愛恩師散文的讀者編選的選本。恩師的散文具有鮮明的學者散文特質,常具學者特有的理性思考和對當下現實問題的觀照與反思,又不乏散文自身的靈動與語言文字的優美。與以往恩師的散文選本有所不同,本集根據散文題材的特點,作了不同題材類別的分類,以便讀者朋友們更好地鑒賞與學習。本書共分六輯,分別為第一輯:人物篇;第二輯:記事篇;第三輯:景物篇;第四輯:遊記篇;第五輯:抒懷篇;第六輯:論說篇。
作為季門弟子,我深深地感謝湖南人民出版社獨具心思的編選工作。我由衷地相信,這樣一套書,一定會受到讀者朋友的歡迎和喜愛。
受業 錢文忠
2012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