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德意誌長劍劍術係統簡介(1 / 3)

【這些資料就是這個故事開始的基礎,有興趣的不妨看一下,這裏就是湊湊字數】

【轉自百度吧】

簡目:

前言

長劍的構造

基本步法

四種起勢

犁位起勢

牛位起勢

頂位起勢

騙位起勢

攻擊動作

砍劈

突刺

拖割

防禦動作

怒擊

交擊

分擊

曲擊

瞥擊

其他技巧

繞劍

聽勁

折劍

奪劍

練習須知和裝備

高階長劍劍術

結語

一、前言

在有些奇幻小說讀者眼中,中世紀的劍仿佛聖器般包繞著一層莊嚴的光環;而在有些自詡淵博的人眼中,中世紀的劍卻又是笨重、不稱手的,使用這些武器的人則是一群生活在充滿危險的時代裏的粗魯野人,慣於使用蠻力而不是技巧進行戰鬥。如果你願意花些時間閱讀一下那時的劍術論著或者手稿,那麼也許這種誤解和偏見就會煙消雲散了,在這些著作中你將能管窺一些在性命相搏所能使用到的最老練而有效的武術技巧。從意大利到英國,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大師傳授過不同種風格的劍術係統,在這裏我們試圖向您作一簡述的隻是其中的一位,即德意誌劍術大師約翰尼斯?理查特納爾(JohannesLiechtenauer),使用的武器是雙手雙刃、護手為十字形的劍,這種劍一般被稱為“長劍”(longsword)。

關於14世紀劍術大師約翰尼斯?理查特納爾本人的生平事跡我們了解得並不多。我們知道他教授學生劍術時對外人是保密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他編寫了許多歌訣,這些歌訣實際上是隻有他和他的學生能看懂的密碼。等到他的學生成了大師著書立說才使得我們今天得以了解其劍術係統。其中一些書依靠圖解說明動作要領,如漢斯?塔爾霍夫(HansTalhoffer)的手稿;另一些人則主要使用文字說明,如西吉蒙德?瑞恩格克(SigmundRingeck)。他留下的著作尤其重要,因為其中記錄了理查特納爾原始的詩句並作出了注解,使得後人能夠輕鬆理解其真義。這些手冊囊括了各種各樣形式的劍鬥:著甲和不著甲的長劍格鬥、德意誌刀(messer,一種與彎形大刀形製相近的單刃刀)格鬥、劍盾格鬥、匕首格鬥和徒手搏鬥以及馬上格鬥。

盡管不是所有的德意誌劍術大師都是理查特納爾的弟子,但大多數保留下來的手稿中都對他有所提及,我們還看到許多並非教授理查特納爾係統的大師們也很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十四、十五、一直到十六世紀還有一些像雅各布?蘇托(JacobSutor)和約希姆?梅耶(JoachimMeyer)這樣的大師所著的手冊中還在傳授理查特納爾長劍劍術,因此它足足存在了三個世紀。在手冊中理查特納爾長劍劍術主要用於司法決鬥或單人搏擊,但以其涵蓋麵之廣,也很可能被應用到戰爭中。

二、長劍的構造及術語

長劍有許多種不同的樣式,但這裏並不想涉及這個複雜的問題。即使是同一樣式的劍,不同的劍手也會依據自己的喜好和習慣選擇不同的劍身長度和重心位置,隻是關於這些細節流傳下來的論述很少。一把典型的長劍應是雙刃的,其劍柄長度應兼顧既可雙手抓握,又不致在單手使用時過於笨拙。

一把長劍可大體分成兩部分:劍柄和劍身。其中劍柄又包括劍把、護手和柄頭三個部件。劍刃是最主要的攻擊部位,但在某些情況下,比如對手極為貼近以至不能有效使用劍刃時,柄頭和護手也是可以一用的打擊武器。

劍身又可以劃分成兩半部分:“強劍身”,即劍柄到劍身中部的部分;“弱劍身”,即自中部到劍尖的劍身。這裏的“強”和“弱”並非是指結構上的堅固和脆弱,而是說在格擋時由於杠杆原理強劍身相對更不容易被推開。弱劍身的移動速度更快,當你發動攻擊時就會使用到弱劍身的這一優勢。

長劍的刃部也有術語命名。當你握劍時,靠近第二指關節的劍刃為“長刃”,靠近前臂的另一邊則為“短刃”,其他係統中亦有將之分別命名為“真刃”和“假刃”的。許多人基本隻使用長刃攻擊,但在理查特納爾係統中同時使用雙刃是很常見的。

三、基本步法

現存的德意誌劍術教程手冊在步法這方麵著墨不多,可以推想和相近劍術體係並無二致。這裏我們隻介紹最基本的步法。

大多數劍術係統的起始姿勢都是一樣的。站好立正,雙腳分開與肩同寬,任意一隻腳向前跨一步,左腳右腳倒並不重要,因為這要根據環境來隨機應變。將前麵那隻腳的腳尖指向你的前方,後麵一隻腳則向外旋轉四十五度。這也就是所謂的丁字步,這種姿態能使你前後左右都能保持平衡。膝蓋要微屈,這樣活動就更輕鬆流暢,初學者常常忽視這一點。保持上身正直,重心落在兩腿之間,盡量放鬆身體。放鬆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初學者一握住劍肩膀就開始僵硬,結果造成動作遲鈍而不準確。第一次練習步法時不要拿劍,因為你的注意力會被如何握劍吸引過去而不專注於步法上。

首先要練習的是最簡單的前後步伐。拉開丁字步,在後腳的推動下突前的那隻腳往前跨一步,後腳也跟進一步,整個過程中保持腳尖指向不動,這樣就回到了起始的丁字步。接著練習向後。前腳推動,後腳往後點一步,前腳跟上回到丁字步。注意盡量平穩地做這個動作,不要讓你的頭上下亂點。這是最基本的步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應該掌握。做完前後移動之後,試著以同樣的要領進行左右移動,接下來是前後左右斜方向,完畢後交換丁字步的前後腳再全部練習一遍,直到熟練。

下一種步法是所謂的“交替步”,也很簡單。以丁字步起始,後腳向前跨一步變為新的前腳,形成新的丁字步姿式,但整個身體向前移動了。接著同樣練一下向後的交替步。

交替步也可以用作斜向移動,事實上躲避攻擊時常常要用到斜向的交替步,例如你以左腳在前的姿勢進行防衛時,若對手向你的頭部砍來,就應以交替步向右移動躲開劍鋒,若步子較大時則讓左腿拖在後麵並迅速回到防衛姿勢。一定要交換練習兩隻腳,注意移動的平穩和流暢,結束步伐時要回到穩固平衡的丁字步姿勢上來。

四、握劍及四種起勢

握劍時,利手(下文中以大多數人方便見,右手即利手,左撇者請自行調整)握在護手附近的劍柄上,另一隻手可以握在劍柄後部,也可以直接抓住柄頭。不同的大師對於怎樣握柄有不同的見解,多布瑞諤(D?bringer)的手稿中提到格鬥時應總是握住劍柄本身而不是柄頭:

“你的砍劈應既有力又精確,砍劈中要讓柄頭自由回旋轉動,這樣打擊會更有力,若抓著柄頭不放,則砍劈的力量和流暢性都會受到影響。”

但同時另一些劍術著作認為左手應抓握柄頭,也許這樣可以提供更強大的打擊力。你應該兩種握法都試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一種。

握劍時右手拇指常常放在劍身上,在許多技術動作中這點可以提供更佳的控製力,某些砍劈動作一定要用到大拇指。最開始這可能會讓你覺得有些奇怪,但你很快就會習慣的。可以將拇指指肚平貼在劍身上,也可以自然彎曲並將指側抵住劍身,有時則隻需虛靠。在還沒有學習複雜的動作之前,暫時選擇感覺最舒服的手法吧。握好劍後我們將學習四種最主要的起勢。本質上來說起勢就是一種防禦性的,但同時也利於發起進攻的架勢,在劍鬥中除攻擊時外應總是保持一種起勢。下麵要介紹的四種起勢分別是:犁位起勢、牛位起勢、頂位起勢和騙位起勢。

犁位起勢得名自其劍身指向和耕地的犁刃類似。這種起勢把劍柄放在腰部以下的位置,劍身朝斜上,劍尖直指對手臉部方向。注意,劍應總是放在後腳的那一側,例如若你正以右腳在前的姿態站立,則應把劍放在左側,若換到右側則同時得做一個交替步,否則整個身體就扭曲了。

犁位起勢的作用是防禦對軀幹部位的攻擊並使得你可以用迅速的自下而上的突刺反擊。若你是右利手,則成右側犁位起勢時劍的長刃一邊向下,左側犁位起勢則反之。無論右側左側,右手大拇指應按在朝著你的那一麵劍身上。

牛位起勢的名稱得自其劍身走向頗似公牛伸向前方的尖角。先擺好犁位起勢的架勢,然後將手臂屈起,使劍柄處於略高於頭頂的位置——當然還是在你後腳一側——讓劍尖指著對手麵部。和犁位起勢一樣,若劍的位置左右交換,應做一個交替步使其總在後腳那側。在牛位起勢中劍刃是與地麵平行的,對右利手者來說,長刃一邊應在右方,拇指按著向下那一麵的劍身。牛位起勢可以防禦從上麵來的砍劈,同時讓你能夠迅速以突刺反擊。

頂位起勢得名自它保持可隨時發動自上而下砍劈的姿勢。成頂位起勢時,讓劍尖直指頭頂上方稍向後。你可以將劍柄舉到頭頂以上,是為高頂位起勢;也可以放在頭部側麵,是為低頂位起勢。這兩種姿勢都是正確的,但若采取第一種隻需將劍置於頭頂正中;而若采用第二種,則注意仍需將其置於後腳那側。劍的長刃應朝向對手。

與犁式和牛式不同,頂位起勢並不阻格對手兵刃而是通過主動進攻作為防禦方式。若對手盲目地攻過來,頂位起勢可以讓你以一記既快速又有力的砍劈結束戰鬥。當然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對手會考慮到這一點並作出相應的對策。

最後是騙位起勢。這種起勢隻需讓劍尖指著地麵,長刃朝下就可以了,在對手看起來這種姿勢好像非常容易進攻得手,於是這會“欺騙”你的對手發動攻擊。當他攻擊時你可以在這種防衛的基礎上做許多事,比如突然抬起劍尖發動突刺,或者迅速向旁邊移動腳步,然後乘對手向下砍劈時向上砍進他的胸前。

五、攻擊動作

理查特納爾係統中提到三種不同類型的劍傷,即砍劈傷、突刺傷和拖割傷,每種都對應不同的攻擊方式。你在真正麵對敵人時應對每一種都有深刻的理解。

砍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