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國宰相嚴嵩》 何謂“大禮議”(1 / 2)

一何謂“大禮議”

嘉靖年間是嚴嵩政治活動的主要時期。這個時期,他一步一步地登到官僚階梯的頂端。而取寵的第一步則是竭誠讚附皇帝“議大禮”。

“大禮議”是明代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許多朝廷重臣的升降、去留,乃至生死,都與對此事的態度有關。嘉靖皇帝為什麼要欽命議“大禮”?嚴嵩何以會因為議禮而得寵?這還得從頭說起。

武宗正德皇帝逝世時僅三十一歲。那時他既未生子立嗣,又無同父兄弟。帝位由誰繼承?這個封建時代的頭等大事尖銳地擺在朱氏皇族和滿朝文武的麵前。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規定為依據,提出迎立武宗叔父之子朱厚熜入繼帝位。楊廷和的迎立之議得到慈壽皇太後(武宗生母)的準允,形成定策,以武宗“遺詔”和太後“懿旨”的名義公布天下。朱厚熜時年十五歲,由興王府迎來北京,於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繼皇位,改明年為嘉靖元年(1522),在位四十五年(1522—1566),是為世宗。

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的獨生子。憲宗成化皇帝有十四個兒子,第三子朱祐樘嗣帝位,是為孝宗弘治皇帝;第四子朱祐杬封為興獻王,王府在湖廣承天(今湖北鍾祥)。孝宗傳位於武宗朱厚照,興獻王傳位於朱厚熜。朱厚熜襲封王位後的幾天,武宗逝世。這一世係關係如下表:憲宗朱見深(年號成化)

孝宗朱祐樘(年號弘治)

興獻王朱祐杬

武宗朱厚照(年號正德)

世宗朱厚熜(年號嘉靖)

按照封建宗法製度,皇嫡長子為大宗,為帝統,是皇位的繼承者;其他皇子為小宗,為旁支,分封為王。朱厚熜並不屬於大宗憲宗——孝宗——武宗宗係,而屬於小宗興獻王宗係;並不是以皇太子而是以外藩親王入繼帝位,這樣便在封建禮儀上產生了一係列嚴重問題。是隻繼帝統,還是既繼帝統,又繼宗統?是仍為親生父母之後,還是過繼給伯父孝宗、伯母慈壽太後為後?如何追尊親生父母的封號?等等。在嘉靖皇帝的親自發動下,舉朝上下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規模巨大、曠日持久的爭論。這便是嘉靖年間的“大禮議”,它持續了二十年之久。

大禮議分為兩大派,一派以嘉靖皇帝為首,一派以首輔楊廷和為首,最終以皇帝勝利而結束。皇帝詔令隻繼統,不繼嗣,即隻繼帝統,不繼宗統;追尊嘉靖皇帝父親為“恭穆獻皇帝”,廟號睿宗,祔入太廟,按照皇帝典禮祭祀之;追尊母親為“章聖皇太後”。嘉靖皇帝的父親生前雖未身為天子,但“以子帝父”,至此作為一位死去的天子來尊崇的一切尊號、徽號、典禮皆已齊備。對父親的追尊已是無以複加,自己的皇權也已登峰造極,“大禮議”遂在“皇上萬歲”聲中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