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卸任(1 / 3)

遠東戰爭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中法、中俄貿易條約的重新劃定,以及中國在亞洲,特別是中亞地區權益的確定。

在國際貿易整體趨向保守,各國都在不斷依靠高額的關稅保護國內產業的情況下,特別是通過遠東戰爭,中國很好的保護了傳統紡織業的對外出口市場的穩定,同時對國內新興的電氣、化工、機械產業進行了可靠的保護。

從1903年7月開始,中國的國際貿易開始了明顯的大幅度增長,在穩穩占據原材料和紡織業出口第一大國的基礎上,在造船、鋼鐵、機械、電器、化工等多個方麵也有新的擴張。

在中國的國內市場,內部需求也在逐步擴大,並逐漸向著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發展。

在經濟強勁發展的同時,國內的教育、政治體製、行政機構、軍事都在逐步的發展變化,特別是在政治方麵,國家政治開始進入政黨化,胡楚元的大公黨自然是最主要的政黨。

國內政治沒有其他的政黨可以和大公黨競爭,但在大公黨內部卻存在著四種不同的政治主張和分歧,分別是保皇派、立憲派、共和派和漢皇派。

保皇派要求恢複光緒親政,漢皇派要求更換一個漢人皇帝,這都是小派別,人數和權勢都不大。

關鍵的爭鬥是立憲派和共和派,立憲派基本是行政官員,共和派則以軍係為主,共和派內部也存在著急中緩等不同的意見。

胡楚元其實是中間共和派,他的基本策略還是維持現狀,光緒皇帝在的時候不立太子,死了之後就順其自然的進入共和。

如果那時候還有人要複辟,再動用軍隊的力量強行維持穩定。

所以,關鍵還是穩定住軍隊的想法。

陸廣荃、張時英、楊宗礪這些廣東的粵係將領都屬於急共,而段祺瑞、李開鄴、馮國璋則屬於跟著胡楚元的中間共和派。

行政官員中的立憲派非常多,這是胡楚元顧慮最多的地方,不過,他和瞿鴻機整體還能談清楚……共和製度是大勢所趨了,關鍵是什麼時候過渡最穩定。

毫無疑問,如果主要的行政官員中有50%是親共和的,那就肯定可以變革了。

利益總是最重要的事情,重用共和派官員就能改變這種比例,讓那些擅長觀風的人立刻調整想法,哪怕他們心裏不同意,表麵上同意也很重要。

1903年10月開始,借著國內的官員調整,胡楚元和瞿鴻機開始將那些共和派官員陸續提拔起來,向著壟斷各省巡撫的方向發展,同時排擠了一些立憲派的實權人物。

人,哪怕是再擅長做牆頭草的人也會是有底線的。

察覺到這個變化,政治嗅覺極其敏銳的張之洞精明的選擇致仕,他沒有辦法和胡楚元鬥,所有軍權都控製在胡楚元的手中,乘著自己在東北總督的寶座上打了一場功及千秋的大勝仗,見好就收也未嚐不可。

張之洞一撤,胡楚元順手抹去了東北總督的設置,隻設四省的省長,並在全國取消巡撫的銜職,改換省長製,並加大力度推行現代的政府體製。

除了雲貴和陝甘寧還保留總督製外,兩江、兩廣、湖廣、四川都已經很久沒有設總督了。

利用這樣的調整,胡楚元就將全國的權利集中在中央政府。

國內的陸軍開始調整,保留74個師,33個整編師常編1.7萬人,41個常規師常編1.1萬人,每個師另外在兵源地保留3千人的預備部隊,總計125萬正規兵,各省另外保留不超過2萬人的武裝警衛隊,海軍增設海岸警衛隊,取消原有的長江艦隊編製,近海和江河巡備任務轉交給各地海岸警衛隊。

國內海軍在北洋、南洋、太平洋三大艦隊基礎上,新增本部聯合艦隊,下設四個分艦隊,主力駐紮在渤海灣內,其餘則分散印度洋、非洲。

海軍裁編,艦船排水量總噸位降低到75萬噸級,保留22艘萬噸級戰列艦,餘出戰艦轉讓。

由於海軍保留了5個海軍陸戰師編製,中國海陸兩軍總兵力維持在154萬人左右,同時擁有55萬左右的武警部隊。

人員總數確實是有點多,但在采用役兵製加戰爭補貼的政策下,隻要不開戰,國內軍費是完全可以支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