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胡楚元迅速造訪德國,就法日俄三國簽署協約同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進行交談,德國在華的利益並不大,但還也不可能任由法俄在遠東擴張。
在向法俄兩國施加外加壓力的情況下,德國也和胡楚元達成了新一輪的合作協議,加快對華援助陸軍技術培訓。
完成英德兩國的訪問後,胡楚元陸續抵達法俄美三國,勸說法國和俄國放棄和日本締約的決定,這隻會給他們帶來新的麻煩,得不償失。
特別是對俄國,胡楚元認為中俄之間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通過協商解決,如果俄國支持日本侵占朝鮮,最終,真正會和日本開戰的國家隻能是俄國。
最後一站,他選擇前往朝鮮。
胡楚元的行程安排的非常緊密,搶在北方海域港口封凍之前,他的艦隊就抵達了漢城,進行最後一項外交公關。
日本不敢和英國完全決裂,俄國不願和英國產生衝突,法國更不願意和英國將矛盾擴大,再加上德國和美國的特別反對,在這一階段,三國協約基本不可能簽署了。
然而,這並不代表俄國、日本、法國謀圖東北、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野心就此會消失。
即便日俄都有意要獨自侵占整個東北,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複蘇,雙方在很長時間內都會在法國的串聯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諒解備忘,避免兩者之間產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衝突,維持對華的統一陣線。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這個小國家就顯得異常重要。
1890年1月6日,搶在朝鮮沿海封港之前,胡楚元抵達漢城。
在朝鮮,大清國的最高常駐官員是“朝鮮總督暨通商大臣”,也就是原先的駐朝全權大臣,胡楚元是總理資政大臣暨特權欽差大臣,這個級別就更高了幾倍。
他的船不過是剛剛抵達漢江港口,朝鮮國主李熙和閔妃就已經帶著文武官員在城外守候著,朝鮮總督暨通商大臣袁世凱更是帶兵相迎。
在朝鮮活動的日本人也不少,而且,胡楚元的行蹤早已暴露,出於宗藩禮儀,要來朝鮮的行程更是早就定下來的,為防萬一,他並沒有立刻下船。
福衛營約六百人的部隊先下船,兩邊較高的位置都進行盤查,並將圍觀群眾驅散,胡楚元才在徽社四十餘名近衛的保護下,從板橋上緩步走下來。
身為特權欽差大臣,胡楚元在藩國的禮遇級別就等同光緒帝載湉,見他下船,朝廷官員就在國王李熙的帶領下,全體匍伏在地,頭也不敢抬。
朝鮮有朝鮮的最高禮節,具體是什麼樣子,看國過韓劇的都知道。
總之是很無聊的。
胡楚元並沒有從中感受到某種神奇的力量,他冷冷冰冰的走下船,遵照儀式,取出光緒帝載湉的聖旨,親自宣讀,隨後,他將聖旨交給李熙,這才讓所有人都站起來。
這時候,胡楚元很特別在意的看了袁世凱一眼,身穿朝廷三品大員官服的他,三十歲左右,顯得很年輕,卻又很老成幹練,神色肅敬恭謹。
按照朝鮮目前所有的王宮規格,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能空置出來的隻有昌德宮和慶熙宮。
昌德宮的級別有點太高了,李熙暗中算計,想讓胡楚元住慶熙宮,袁世凱卻聽說胡楚元比較喜歡中西合璧的建築格局,恰好隻有昌德宮的石造殿算是西洋風格,他就逼迫李熙讓步。
在胡楚元身在歐洲的時候,袁世凱就已經讓對昌德宮進行重新的整理,並對周邊可能存在的隱蔽地點都安置人員,防止日本人乘隙而入。
胡楚元很快就乘坐馬車前往昌德宮,並在這裏正式會見李熙和閔妃,年僅三十一歲的朝鮮總督暨通商大臣袁世凱就在一旁陪同。
袁世凱的官,升的可夠快的。
當然,人家也是拿命拚過,家裏有錢有勢,手腕和能力更不簡單。
胡楚元暫時將注意力放在李熙國王和閔妃的身上,這兩人的年紀也不大,一個不到四十歲,看起來倒是很英武,臉上留著看似英氣的黑須,實則隻是一個飯桶,性格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