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正是這條唐直道的修成,使得安西和中原的聯係大大加強,從北庭到長安,從前一般需要五十五天,而現在隻要三十天,縮短了近一半,尤其每五十裏就有一個驛站,每個驛站有三名驛卒和五匹驛馬,可以接力傳遞官方文書,用最好的馬進行接力衝刺,最快隻要十二天便能將北庭的官文送至長安,這和信鴿所耗費的時間相當了,但它帶來的信息量卻不是信鴿所能比擬。
唐直道是軍民兩用,正是它的建成,使西域和唐朝的陸路貿易開始走向興盛,和平的環境、良好的路況,馬匪消失,一路上有驛站可以食宿歇腳,這些大大減輕了旅途上的辛勞和危險,激發了商人對利潤的追求,一隊又一隊的商隊開始出現在漫長的唐直道上。
太守崔寧已經等了半個時辰了,自從上次他和李慶安深談後,他對前途開始感覺到光明起來,更加竭盡全力安置移民,在半個月前戶部和吏部對各地安置移民的評選中,岐州位列第一名,崔寧也由此得到了上上考的全年評價,這是他連續四年的上上考,就意味著他明年將升職一級。
“崔太守,來了!”一名官員指著遠方大喊道。
隻見遠處黃塵滾滾,一支軍隊正疾速向這邊飛馳而來,崔寧精神大振,對眾人叮囑道:“趙王殿下到了,大家要注意禮節。”
眾官員都點頭答應,很快,騎兵隊越來越近,黃塵上方出現了一杆黑底金邊的大旗,上麵用白色寫了一個鬥大的‘李’字,這正是李慶安的帥旗。
李慶安這次前來其實並不完全是為了唐直道的完工,他這次前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視察雍縣的幹草庫,雍縣是唐軍騎兵幹草庫的儲存重地,有三百座大型倉庫,可以容納上千萬擔幹草。
可以說幹草是唐軍騎兵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人可以吃糧食,但馬必須吃草,而且食量很大,中唐以後,漢人的騎兵便日漸衰落,一方麵是馬種的退化,自西漢開始,優良的戰馬便被大量閹割,而由劣馬繁衍子孫,一代又一代,百年又千年,最後中原馬匹跑不快、載不動,體格瘦小,遠遠不是遊牧騎兵的對手。
其次便是養馬之地的消失,安史之亂後,西域唐軍全部調往中原,吐蕃趁機占領隴右、河西和安西,使漢人徹底失去了養馬之地,軍隊無馬可用便成了不爭的事實。
第三便是騎兵的成本高昂,騎兵的訓練和裝備固然是要耗費大量財力,更重要是養馬困難,養一匹馬需要用四畝地來種牧草,如此高昂的成本使農耕的漢文明難以承受。
李慶安的安西軍擁有百萬匹戰馬,而進中原的戰馬便有三十萬匹之多,可想而知,這需要多少草料,所以草料囤積也就成了李慶安備戰安祿山的重中之重。
在此之前,關中一共有兩處草料場,一處位於皇城內的司農寺大草場,它是露天堆放,已囤積了四百萬擔草料,另一處是華州草料場,有草料三百萬擔,這些是供應本來就有的馬匹,現在又增加了安西軍的三十萬匹戰馬,顯然是不夠唐軍騎兵一個冬天的耗用,這樣一來,新建的雍縣草料倉庫便是戰備能否順利完成的關鍵了。
從長安出發,三千騎兵一路疾奔,目的便是為了檢驗唐直道,從長安到鳳翔,兩天時間,他們便完成了數百裏唐直道的檢驗,下麵,便是李慶安視察草料庫了。
李慶安見前方有官員迎接,便漸漸放慢了馬速,老遠,崔寧便迎了上來,拱手施禮道:“歡迎殿下來岐州視察!”
李慶安翻身下麵,將韁繩遞給親兵,上前拱手笑道:“讓崔太守久等了。”
“不妨,微臣聽聞殿下前來視察唐直道,不知殿下是路過岐州,還是就此返回長安?”
李慶安嗬嗬一笑道:“唐直道我已經視察結束了,我來雍縣主要是視察草料庫,崔太守可願陪我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