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城之地,天陰自上而降,生氣浮露,最怕風寒,易為蕩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躥隙通風,適當肩背,便能成疾。故當求其城郭密固,使氣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陽自下而升,生氣沉潛,不畏風吹。[缺]出在曠野,雖八麵無藏,已自不覺。或遇穴晴日朗,其溫和之氣自若,故不以寬曠為嫌,但瑞橫水之有止,使氣之不行也。此言支城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風水之法,得水為土,藏風次之。
支攏二者俱欲得水,高坡之地,或從腰落,雖無大江攔截,亦必池塘以止內氣,不則運河不稍遠,而隨身金魚不可無也。儻金魚不界,則謂之雌雄失經,雖藏風亦不可用。平支之地,雖若無蔽,但得橫水攔截,何嫌寬曠。故二者皆以得水為上也。
經曰:外氣橫形,內氣止生。蓋言此也。
水流土外,謂之外氣;氣藏土中,謂之內氣。故必得外氣形橫,則內之生氣自然止也。此引經以結上文得水為上之意。
何以言之?氣之盛雖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
高壟之地,落勢雌雄,或去或止,各有[缺]作自[缺]一地可盡其力量也。而好龍多從腰落,分布枝蔓於數十裏之間,或為城郭朝樂官曜禽鬼捍門華表羅星之類,皆本身自帶不可為。彼既流行,而餘者非止也,但當耱其聚處,而使之不散耳。平支之龍,大山跌落平洋,四畔曠闊,其為城郭,亦不過高逾數尺而已,且去穴遼遠,朝山一點,在乎雲靄之表,人莫不以八風無蔽為嫌,又豈知支戲氣隱,若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也,但得橫水攔截,使之有止耳。此方支攏之氣盛者如此。
故藏於涸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
上句方攏,下句言支。高壟之地,陰之象也,氣在內,強剛而覺悟下,故言涸燥當深葬。平支之地,陽之象也,氣在外,弱柔而浮上,故方坦夷當淺葬。
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高攏之葬,潛而弗彰,故深,取其沉氣也;平支之葬,露而弗隱,故淺取,其浮氣也。得乘者,言所葬之棺,得以乘其生氣也。淺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謬也。不若隻依金銀爐底求之為得。
夫陰陽之氣,噶而為風,升而且為雲,降而為雨。凡所以位天地、育萬物者,何莫非此氣邪!斯蓋因曰葬乘生氣,故重舉以申明其義。愚嚐謂能生能殺,皆此氣也。葬得其法,則為生氣,失其道,則為殺氣。如所謂加減饒借吞吐浮覺之類,並當依法而剪裁之,不致有擅殺衝刑破腮翻鬥之患也。
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
氣本無體,假土為體,因土而知有此氣也。水本無母,假氣為母,因氣而知有此水也。五行以天一生水。且水何從生哉?生水者金也,生金者土也。土腹藏金,無質而有其氣。乾藏坤內,隱而未見,及乎生水,其兆始萌。言氣為水母者,即乾金之氣也。世人不究本源,但以所見者水爾,故遂以水為天地之始,蓋通而未精者也。
經曰:土形氣形,物因以生。
生氣附形而有,依而行,萬物亦莫非[缺]也。此引經結上有文有土斯有氣之意。
未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
氣行地中,人不見,其始也則因地之勢而知其行,其次也又因勢之止而知其聚也。
葬者原其起,乘其止。
善葬者,必原其,起以觀勢,乘其止以扡穴。幾言止者,乃山川融結,奇秀之所有,非明眼莫能識也。《片玉髓》雲:草上露華偏在尾,花中香味總居心。其止之謂與!或謂粘穴乘其脈之盡處為止,然則蓋倚撞安可以止雲。不知人正恐後世不識止處,故立為四法以乘之。夫蓋者止於蓋,倚者止於倚也,撞粘莫不皆然,唯觀義之所在,高低正側,何往而非止乎!
地勢原脈,山勢原骨,委蛇東西,或為南北。
平夷多土,陡瀉多石,支之行必認土脊以為脈,城之行則求石脊以為骨。其行度之勢,委蛇曲折,千變萬化,本無定式,大略與丘攏之骨、岡阜之支略同。
千足為勢,百尺為形。
千尺言其遠,指一枝山之來勢也。百尺言其近,指一穴地之成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