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上,天已放亮,清新的空氣讓人心曠神怡,但是這列行進的隊伍卻與這良好的天氣相反,整支隊伍氣氛壓抑顯得死氣沉沉。
隊伍最前端領軍司馬王威縱馬緩緩而行,雙眉緊皺,低頭沉思。長長的戰戟倒執於手,後垂於馬後,王威那張嚴肅的國字臉上顯出一股與其年齡極不相符的沉穩,給人一種歲月滄桑的感覺,下額上短短的紮須更增添了幾絲英武之氣。
王威本是武陵郡人,為當世古經文學大師王康之子,自幼隨其父飽讀經書,有過目不忘之能,後武陵郡五溪蠻族叛亂,父母皆死於戰亂之中,王威僥幸逃得性命,從此棄文學武,立誌為父母報仇,劉表聞其名,憐其文才武藝便征召其為別部司馬,執掌武陵蠻事宜。
後武陵郡施容溪蠻王聚眾再叛,王威領兵征討,以三千荊州步卒大敗蠻王邱羽林萬餘蠻兵,亂軍之中,親斬蠻王邱羽林於馬下。蠻軍大敗,躲入群山之中,王威分兵奇襲施容溪蠻族居住之地,屠反叛施容溪族千餘戶,不分男女老少盡然斬殺,一時間血流成河,屍積如山,施容溪族幾乎滅族,其血腥狠辣之手段駭人聽聞。
後王威向荊州牧劉表提議,遷蠻人於土地肥沃之處,教習耕種,與漢人和親,恩威並重,以徹底解決叛亂根源。
劉表聞言大喜,從其計,武陵蠻族皆平。一時之間王威之名響徹荊州,誰都沒有想到這個年輕小將盡有如此魄力和殺氣,轉瞬之間便盡除蠻族之亂。至此劉表愈發信任,州郡大事皆與之商討,這個年輕小將焉然成了劉表的左臂右膀。
正當王威意氣風發,準備按父親在世之時所教之法慢慢根治蠻族叛亂之根底之時,曹軍三十萬大軍揮旗南下,一時之間,荊州形勢急轉直下,大戰一觸即發。
八月,荊州牧劉表病逝,讓風雨飄渺的荊州雪上加霜。
劉表本意傳位於其長子劉琦,劉琦其人長相俊貌,舉止儒雅,為人酷似其父,頗得劉表寵愛。但幼子劉琮卻是蔡氏親生,蔡氏逐多番中傷劉琦,屢番加害。劉琦迫不可得,趁江夏太守黃祖戰死之機統兵駐守江夏。
劉表病亡,劉琦統軍於外,蔡夫人與其兄蔡瑁、心腹將領張允等人已搶先一步,假立遺詔奉劉琮為主,掌荊州事。
自古尊卑有份,長幼有序,袁紹廢長立幼以致敗亡的教訓就在眼前,荊州眾將又怎肯同意,兩方各執一詞急論不休。直到蔡瑁、張允二人為了一已之私鼓動蔡氏閃電般投降曹軍以後,荊州瞬間更換了旗幟,眾人已失去了爭論的意義。
這一個月來的一幕幕不斷的在王威的腦海之中盤旋,劉大人對自己的信任和關懷,纏繞在王威的心頭久散不去。所以當曹操讓劉琮與其母遷往青州任職這時,王威立即召集手下隨後護送,此刻他已心灰意冷,準備護送完成之後便隱姓埋名,歸隱山林。
心情同樣沉重的便是馬車之中的蔡夫人與劉琮,蔡夫人原本秀麗的臉龐此刻掛滿淚珠,懷抱劉琮,哽咽哭泣。
讓蔡夫人始料不及的是,曹操奸詐無比,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得襄陽之後,盡然出爾反爾,根本不顧先前任劉琮永為荊州之主的允諾,強行遷其母子往青州而去。
一想到自己孤兒寡母無依無靠遠居異鄉,蔡夫人就忍不住心中悲傷痛哭不已。年僅十四歲的劉琮倒是冷靜,看著悲作不已的母親便用稚嫩的童聲說道:“娘,等兒長大了,一定會像爹爹那樣帶著大軍殺回荊州,拿回屬於我們的東西。”
蔡夫人聞言大駭,一把捂住了劉琮的嘴巴,狠聲罵道“混賬,豈可胡言亂語,教他們聽聞,我們母子將死無葬身之地。”
這時,馬車外麵忽然慌亂起來,蔡夫人隻聽到王威高喊一聲“列陣,圓形列陣,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