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在口才方麵很有天賦,表達能力很好,喜歡用開玩笑等方式吸引他人注意,或對他人作出評價,這種做法對繼續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以及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非常有幫助。但是,孩子的心理發育尚不成熟,極容易誤解幽默的真正含義,仗著自己的“幽默”對他人冷嘲熱諷,並由此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殊不知,孩子說出的一些帶刺的話語,不管是無心還是有意的,都可能會給他人帶來負麵影響,甚至是致命的傷痛,這樣的語言根本不表示真正會表達。
案例
小優是個性格開朗的孩子,從他嘴裏說出的話,經常會讓人捧腹大笑,周圍的大人和小朋友都稱他為“開心果”。可是有一天,“開心果”的臉上不再有笑容,有的隻是滿臉烏雲。
媽媽向小優詢問後,得知小優最近喜歡給小朋友起外號,一開始他起的外號都很幽默,而且沒有貶義詞,大家聽了後都覺得很有趣,被起外號的小朋友也都接受了自己的外號。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優起的外號逐漸變了味道。有個小朋友姓黃,喜歡穿有小狗圖案的衣服,小優就給他起了個“大黃狗”的外號;還有個小朋友總是剃光頭,小優想起一本書中有一個人物叫做“小癩子”,就把這個外號“給”了他。慢慢地,不僅被起外號的小朋友不再理小優,其他小朋友也開始疏遠他。
小優被孤立,完全是他打著開玩笑的旗子挖苦別人造成的。他所起的外號不再是取悅別人,而是通過諷刺別人來取悅自己。他在給別人起不好的外號的同時,確實過了嘴癮,獲得了快樂,但這種快樂與他給別人造成的傷害相比,是多麼微不足道。不僅如此,小優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有的家長知道小優的所作所為後,在背後說他為“沒有教養的小孩”。
確實,一個真正有修養、會說話的孩子,是不會隨意諷刺別人的。你的孩子如果也有這樣的現象,那麼就一定要及時找出問題根源,幫助孩子糾正,別讓它變成孩子的一種表達習慣。
1?洞悉孩子的心理
孩子出現嘲諷他人的行為,雖然並不總是表現出明確的目的,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原因,像案例中的小優就是想贏得大家關注,成為大家的焦點。當然,這隻是其中一個因素,嫉妒、排斥等心理也會成為孩子愛嘲諷他人的原因。對此,家長要仔細分析,並根據不同原因分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對方道歉並加以改正。
2?家長注意言傳身教
家長就像是一麵鏡子,將自己的想法、做法反射給孩子。如果家長平時喜歡用負麵詞語議論別人,孩子聽到後就可能不自覺地將議論的內容納入自己的大腦中,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場景就會脫口而出。因此,家長要觀察自己的行為,時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免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3?對孩子的表揚、獎賞及批評要適度
表揚、獎勵和批評是教育孩子的一種重要手段,然而萬事都要講究一個度,不當表揚、獎勵或批評都可能產生負麵影響。例如,在生活中經常給孩子不切實際的表揚或誇獎,就會滋生孩子的驕傲情緒,讓他變得自大自滿,認為他人都不如自己,從而愛嘲諷他人。再比如,對孩子的錯誤,采用嘲笑、挖苦等言辭,如孩子玩得渾身髒兮兮的,大人對他說:“你可真幹淨啊。”孩子一開始隻會覺得驚訝,以為大人真的沒有看見自己身上的髒東西,但時間長了,就會“無師自通”悟出背後的真正含義,並且一有機會就會使用在其他人身上。因此,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家長一定要秉著準確、求實的態度指出來,既不誇大事實,也不故意混淆,讓孩子以一個健康的心態接受褒獎和批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