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1)

人謀,人也;鬼謀,天也。天人同謀而皆可,則事成而吉也。

變從時而使天下之事,不失禮之大經;變從時而順天下之理,不失義之大權者,君子之道也。

五星之說,自甘石公始也。

人智強則物智弱。

莊子著《盜蹠》篇,所以明至惡,雖至聖亦莫能化。蓋上智與下遇不移故也。

魯國之儒一人者,謂孔子也。

天下之事始於過重猶卒於輕,始於過厚猶卒於薄。況始以輕、始以薄者乎?故鮮失之重多失之輕,鮮失之厚多失之薄。是以君子不患過乎重,常患過乎輕,不患過乎厚,常患過乎薄也。

莊子《齊物》,未免乎較量,較量則爭,爭則不平,不平則不和。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所謂一以貫之。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當仁不讓於師者,進仁之道也。

秦穆公伐鄭而有悔過,自誓之言此非止霸之事。幾於王道而能悔,則無失矣。此聖人所以錄於書末也。

劉絢問無為,對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此所謂無為也。

文中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或曰:天下皆爭利棄義,吾獨若之何?子曰:舍其所爭,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若此之類,理義之言也。心跡之判久矣,若此之類,造化之言也。

莊子氣豪,若呂梁之事,言之至者也。盜蹠言事之無可奈何者,雖聖人亦莫如之何。漁父言事之不可強者,雖聖人亦不可強。此言有為無為之理,順理則無為,強則有為也。

金須百煉然後精,人亦如此。

佛氏棄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豈自然之理哉?

誌於道者,統而言之,誌者潛心之謂也,德者得於己,有形故有據,德主於仁,故曰依。

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意也。

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春秋》書晉殺其大夫陽處父,上漏言也。君不密,則失臣,故書國殺。

人得中和之氣則剛柔均,陽多則偏剛,陰多則偏柔。

作《易》者其知盜乎?聖人知天下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

以尊臨卑曰臨,以上觀下曰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合而言之則一,分而言之則二;合而言之則二,分而言之則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有意然後有必,必生於意,有固然後有我,我生於固,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已也。

記問之學,未足以為事業。

學在不止,故王通沒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