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豫利用鄭興成之死攪起其他兩位寨主的紛爭坐山觀虎鬥最終成功登上寨主之位的期間,世外,再次吹響起戰爭的號角。
中紀286年十月,代國在巴托登基為帝後舉國在一係列鐵血變革之下,經過為期六個月的修生養息,終於揮師南下,朝一統天下的宏偉霸業邁進。
早在代國建立初期,巴托就已經在為攻打周邊各小國著手進行準備,順利登基之後,在發展軍事方麵,巴托不惜傾舉國之力,頒布一係列獎賞措施招兵強將,短短數月,代國僅是精兵就增加到十六萬人,普通士兵更是有三十萬之多。
十月的進攻,兵分三路,由代國強將阿頌和帶領的六萬軍師趕赴河南討伐由起義軍建立的齊國;而代國另一位大將軍朵布則率領十萬軍師進攻位於淮南由宋思成統治的梁國;另一支軍隊,總共五萬人,由北夏叛將如今代國的忠勇大將軍呂承澤指揮。
之所以兵分三路而不是集中兵力進攻然後逐一瓦解,其實是經過代國君王深思熟慮的。如若集中兵力先是進攻三個緊鄰的小國之一,勢必會引起另外兩個國家的警惕,為抵禦他們共同的敵人,齊、梁、南夏三國早已結下盟約,若其他一國受襲,其他兩國須出兵相助。如此一來,看似是集中兵力進攻一國,實則是代國與齊、梁、南夏三國的對峙。
盡管三個臨海小國的國土合起來也不及代國的二分之一,兵力卻不容小覷,並且三個國家人才濟濟,因此阿其巴圖在位期間,盡管也曾發兵進攻三國,卻從來討不到半點好。
可現在,擺在巴托麵前的是天賜良機,因為三個國家之中兵力最強的梁國在宋思成的統治之下,舉國上下早已陷入一片混亂當中。宋思成雖是名將才,卻不是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他不喜朝政,所有事務全交給親戚或是屬下打此後理不聞不問,自己則天天舞槍弄棒四處遊玩。皇權分散的情況之下,梁國境內各方勢力不顧百姓生死,為一已之私相互傾軋奪權謀財,短短數年,梁國的局勢和當初北夏亡國之前不相上下。
再加上巴托派去的細作於其中推波助瀾,此去帶兵討伐,隻要另外兩隊軍師能牽製齊與南夏,攻占梁國已是十拿九穩之事。
盡管對外聲稱率十萬軍隊進攻梁國,實際上,朵布率領的軍隊人數總共是十五萬,並且其他兩支軍隊,在到達目的地前夕會分別有兩到三萬的士兵調頭接援朵布的伐梁軍隊。因此朵布率領的軍隊人數實為二十萬。
朵布的二十萬士兵對上梁王宋思成的十二萬軍隊,並且這支軍隊早已不是曾經的那支打退外敵的虎狼之師,經過數年的荒廢與懈怠,這支軍隊早不足為懼。可巴托要的就是十拿九穩,一擊必勝,所以才會安排這麽多人馬進攻梁國。
而其他兩支軍隊在朵布攻打梁國的期間,主要任務是以牽製齊、南夏出兵為目的不斷對這兩個國家進行軍事騷擾。
等到朵布成功拿下位於三個國家之中的梁國,則再兵分二路,與其他兩支軍隊自兩麵包圍,不斷對齊、南夏二國進行上下夾攻。同時,巴托會視情況再派兵增援,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
巴托這一計可稱得上是瞞天過海,暗渡陳倉,防不勝防,僅僅一個多月,宋思成的十二萬軍隊僅剩下三萬,他也被朵布逼得一邊退一邊打,直至逃往杭州。隔年的三月,也正是中紀287年的春天,宋思成最後在錢塘江被困,不甘受虜,一頭跳入江中,真正結束了一個王朝的命運。
代國成功攻占梁國,淮南成為代國的領土,而齊與南夏二國則被代國的軍隊三麵包圍,這兩個國家的君主紛紛把代國派去招降的使者趕出城外,用行動表明要與代國軍隊一戰到底的決心。
事已至此,代國皇帝巴托卻又不急於攻占齊、南夏二國,由三位將領率領的三支軍隊於原地安營紮寨:一方麵用軍事威懾對手;一方麵是朵布拿下淮南之後,為防止當地民眾造反不利於行,須先找人安撫當地百姓;京中則繼續派出使者向二國君主勸降,意圖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兩國,同時減少戰爭帶來的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