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1 / 2)

陰囊

凡陰囊被人扯破者,用雞子黃油,並金毛狗脊毛,薄攤塗油於上,次敷封口藥;又用截血膏敷貼,或烏龍膏敷貼亦可。內服加減紫金丹,洗用紫蘇葉煎水洗之。

凡陰囊有青黑紫色腫者,用定痛膏加赤芍、草烏、良薑、肉桂各少許打和,用韭葉搗爛同貼。如無韭葉,用蔥葉亦可。仍服利小水之藥。

定痛膏治打仆傷損,動筋折骨,跌磕木石壓傷腫痛。

芙蓉葉(二兩)紫荊皮獨活南星(生)白芷(各五錢)

上共為末,加馬齒莧一兩,搗極爛,和末一處,用生蔥汁老酒和炒暖敷。

封口藥(見鼻柱骨傷)

截血膏(見唇口傷)

烏龍膏(見淩雲骨傷)

加減紫金丹(見胸骨傷)

背骨

背骨圖(圖缺)

背者,自後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稱也。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其形一條居中,共二十一節,下盡尻骨之端,上載兩肩,內係髒腑,其兩旁諸骨,附接橫疊,而彎合於前,則為胸脅也。先受風寒,後被跌打損傷者,瘀聚凝結,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背膂始直。內服正骨紫金丹,再敷定痛散,以燒紅鐵器烙之,覺熱去敷藥,再貼混元膏。

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見巔頂傷)

定痛散(見山角骨傷)

腰骨

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間骨也。若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側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宜手法:將兩旁脊筋向內歸附膂骨,治者立於高處將病患兩手高舉,則脊筋全舒,再令病患仰麵昂胸,則膂骨正而患除矣。內服補筋丸,外貼萬靈膏,灸熨止痛散。

止痛散止痛消腫,活血通經,辟風驅寒。

防風荊芥當歸蘄艾牡丹皮鶴虱升麻(各一錢)苦參鐵線透骨草赤芍藥(各二錢)川椒(三錢)甘草(八分)

共享末,裝白布袋內,紮口煎滾熏洗。

補筋丸(見骨傷)

萬靈膏(見巔頂傷)

尾骨

尾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脊諸骨。兩旁各有四孔,名曰八。其末節名曰尾閭,一名端,一名橛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椿。若蹲墊壅腫,必連腰胯,內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湯,貼萬靈膏。

正骨紫金丹(見巔頂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萬靈膏(見巔頂骨傷)

(以上見背骨圖)

四肢部

骨者,肩端之骨,即肩腫骨臼端之上棱骨也。其臼含納骨上端,其處名肩解,即肩HT與骨合縫處也,俗名吞口,一名肩頭。其下附於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俗名板子骨。以上若被跌傷,手必屈轉向後,骨縫裂開,不能抬舉,亦不能向前,惟扭於肋後而已,其氣血皆壅聚於肘,肘腫如椎,其腫不能過腕,兩手筋反脹,瘀血凝滯,如腫處痛如針刺不移者,其血必化而為膿,則腕掌皆涼,或麻木。若骨突出,宜將突出之骨向後推入合縫,再將筋向內撥轉,則肘臂腕皆得複其位矣。內服補筋丸,外貼萬靈膏,燙洗用海桐皮湯,或敷白膠香散,或金沸草汁塗之亦佳。

補筋丸此藥專治跌仆閃,筋翻筋攣,筋脹筋粗,筋聚骨錯,血脈壅滯,宜腫青紫疼痛等證。

五加皮蛇床子好沉香丁香川牛膝白雲苓白蓮蕊肉蓯蓉菟絲子當歸(酒洗)熟地黃牡丹皮宣木瓜(各一兩)懷山藥(八錢)人參廣木香(各三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加減補筋丸

當歸(一兩)熟地黃白芍藥(各二兩)紅花乳香白雲苓骨碎補(各一兩)廣陳皮(二兩)沒藥(三錢)丁香(五錢)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彈子大,每丸重三錢,用好無灰酒送下。

白膠香散治皮破筋斷。

白膠香一味,為細末敷之。

又方:

金沸草根,搗汁塗筋封口,二七日便可相續止痛。一帖即愈,不用再塗。

萬靈膏(見巔頂骨傷)

海桐皮湯(見兩顴骨傷)

骨,即肩下肘上之骨也。自肩下至手腕,一名肱,俗名胳膊,乃上身兩大支之通稱也,或墜車馬跌碎,或打斷,或斜裂,或截斷,或碎斷,打斷者有碎骨,跌斷者則無碎骨,壅腫疼痛,心神忙亂,遍體麻冷,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後之筋,令得調順,摩按其受傷骨縫,令得平正,再將小杉板周遭逼定,外用白布纏之,內服正骨紫金丹,外貼萬靈膏。如壅腫不消,外以散瘀和傷湯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