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年前到新華社國內部做財經記者時起,每一次踏足上海,外灘那片“萬國建築群”總是吸引我匆忙的目光。彙豐、怡和等當年留下的醒目建築,以及散落在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記錄著許多鮮為人知的上海往事。
2003年,在另一個金融中心城市香港工作後,更多地聽到彙豐在這裏的“風雲”歲月。與上海外灘一樣,香港中環是各種故事的集中生發地。彙豐、怡和、李嘉誠、中國銀行……這些香港曆史與現實生活的重要塑造者,在這裏上演了無數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與此同時,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正在快步推進,彙豐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人們理應對其有更多了解。於是,工作之餘,在中國方正出版社康弘君邀約下,我開始了對彙豐的探尋,並於2005年出版了《彙豐金融帝國》一書。
在港工作期間,每次坐在尖沙咀海旁,望著港島林立的大廈和璀璨的燈火,想著這個海島的榮辱興衰,心裏每每生出感慨。從2003年非典肆虐、七一遊行到2005年經濟複蘇、生機重現……僅僅是這兩年多的時間,便讓人感受到這個城市變化之劇烈,人世間悲喜之無常。那是一段讓人欷歔與懷想的歲月。
2006年9月,在世界經濟持續繁榮和彙豐創紀錄的業績頻現之時,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有意將此書修訂後在香港出版。香港三聯書店總編輯陳翠玲女士和資深編輯姚沙沙女士給予了熱情幫助。記得姚沙沙女士電話打來時,我當時正從甘肅、新疆絲綢之路采訪回京,緊接著又要上青藏高原,參加為期40天的可可西裏腹地科考與探險。之後,又是一連串的離京采訪,根本無暇顧及。但在她的不停催促和幫助下,《金融帝國——彙豐》一書得以在2007年3月修訂出版。
從2007年3月至今,又是三年過去。三年裏,從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到全麵演化為世界金融危機,全球金融業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金融巨擘位處旋渦中心而深受影響,彙豐同樣沒能幸免。
隨著危機的蔓延和深化,彙豐是如何應對的?它會走向何方?這既是讀者所關心的,也是作者所關注的。因此,借本書再版之機,補上彙豐的最新發展情況【2009年5月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了新增修訂版】,盡可能為讀者呈現彙豐發展全貌。期待人們透過這家金融巨頭的曆史與現狀、借以感知金融潮流的脈動,也期待誕生於東方的彙豐能為中國以及這個動蕩的世界作出更多貢獻。
感謝在撰寫和出版本書時提供過幫助的以下機構和個人:香港公共圖書館、香港大學孔安道圖書館、馮平山圖書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曆史博物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彙豐【香港、上海、北京】公共事務部及其工作人員。除作者本人拍攝的照片之外,還有許多機構和人士為本書提供了便利,尤其感謝鄭寶鴻、王成雲、陶明、呂小煒、龐興雷、陳俊俠、宋立東、侯俊、曾毅、羅曉光、葉新、黃庭鈞等先生。
感謝在各種記者會上或專訪時接觸到的彙豐管理層人士,他們的風度與能力總是令人印象深刻。
感謝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誌武先生百忙之中賜序!彙豐是交通銀行的戰略投資者,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博士惠賜鴻文,深致謝忱。同樣,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中國農業銀行董事長項俊波、中信集團總經理常振明、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聯執主任胡祖六等先生的鼓勵。
感謝新華社相處過的所有同事,尤其感謝由總社、國內分社聚集在一起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同事,特別感謝張雅詩、周桂蓮、蘇曉、呂小煒等香港籍同事。至今每當回想起當年在香港街頭為工作和生活而奔忙的場景時,內心依然充滿溫暖。
感謝中信出版社王冬軍先生和丁秀麗女士,中國方正出版社康弘先生和劉彥彩女士,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總編輯陳翠玲女士和姚沙沙女士,他【她】們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勞動。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吸收了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本書附錄隻列出了主要參考書目,另有許多著作和文章讓筆者受益過,如彙豐網站為本書重要資料來源之一,香港經濟日報、信報財經月刊、信報財經新聞、明報、星島日報、文彙報、大公報、SouthChinaMorningPost等香港報刊,以及大量內地報紙及學術刊物上的文章,都是本書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感謝在采訪中接觸到的各方人士。
最後,感謝父母、妻子及其他親友的鼓勵與支持。世事紛繁,親友的關愛,是自己積極人生的動力之所在。
劉詩平
2010年3月修訂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