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穀,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勤而行者,言聞而必信也。若存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為有、又以為無也。最下鄙俚之人,則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為笑,方見吾道之高。退之論文且曰:人笑之則以為喜,況道乎?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數語,明道若昧以下數句是也。此亦是設辭,言此數句不出於我,自古有之也。明道若昧,惟昧則明。前章曰自見者不明,又曰不自見故明,即此也。進道若退者,能退則為進也。楊子所謂以退為進也。夷,平也。夷道,大道也,大道則無分別。類,同也,和光同塵之意也。上德若穀,能虛而不自實也。大白若辱,不皎皎以自異也。廣德若不足,若自足則狹矣。偷,竊也,欲為而不敢為也。建立其德,是有為者而為之,以不敢為所以能建立也。質真若渝,真實之質,純一而無變,而自有若已渝變之意,此亦足而不自足之意。大方者,太虛也,太虛之間雖有東西南北,孰見其方隅哉?大器晚成,如鑄鼎之類,豈能速就哉?大音希聲,天地之間音之大者,莫大於風霆,豈常有哉?希者,不多見也。大象,天地也。《易》曰:法象莫大於天地。天地之形,誰得而盡見之?道隱無名,不可得而名也。此數句,或是指實之語,或是譬喻之語,其意皆主於能虛能無而已。貸者,與也,推以及人也,有道者能以與人而不自有也。成者,道之大成也,成己成物,而後謂之大成也。後章又曰:既以與人,己愈多。亦此意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一,太極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無而生。道者,無物之始,自然之理也。三極既立,而後萬物生焉。萬物之生,皆抱負陰陽之氣,以沖虛之理行乎其間,所以為和也。人之所惡,莫如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此亦譬喻有道者自卑自賤之意。其意蓋謂天地人皆自無而有,萬物以陰陽為質,而其所以生生者,皆沖虛之和氣。學道者當體此意,則必以能虛能無為貴。天下之物,或欲損之而反以為益。或欲益之而反以為損,損益之理,有不可常。如月盈則必缺,此益之而損也。既缺則又盈,此損之而益也。人之所教,猶言今世人之所以設教,彼亦曰,我之所教,皆義理也。但知求益,但知求勝,而不知剛者叉折,盈不可久,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也。若吾以道教之,則皆在眾人之上,是世之所師者。又當以我為師也,故曰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堅者易折,柔者常存。以至柔而行於至堅之間,如水之穿石是也。無間,無縫罈也。無有,即無形也。如人身營衛之間。可謂無間,而氣脈得行之。無隙之隙,而日月之光亦入之。此皆無有入於無間也。此兩句譬喻也。以此而觀,則知無為無不為者至理也。不言而教自行,無為而功自成,此皆至道之妙用,而天下之人知不及之,故曰:天下希及之。有益,有功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