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黃金:超越時空的“定海神針” (1)(1 / 2)

◆古往今來的黃金文化

◆財富和權勢的象征

◆作為貨幣的出場

◆國際金本位的形成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美元時代:美元與黃金掛鉤

◆後布雷頓森林體係時代:重建金本位還是黃金去貨幣化?

1.古往今來的黃金文化

古埃及的黃金文化

在古埃及時代,黃金被認為是神的一種恩賜,對它的使用成為偉大人物的特權。埃及法老大量使用金飾,祭祀神明也使黃金被廣泛地用於神廟建築、金字塔的裝飾;同時黃金還和其他材料搭配製成各種藝術品。

遠在原始社會末期,古埃及人已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使用黃金。據文獻記載,早在公元前4500~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涅伽達文化時期,埃及人已經開始開采金礦。黃金是涅伽達文化時期古埃及人財富的重要來源,他們用黃金從西亞換取綠鬆石和玻璃珠等奢侈品。

隨著古埃及王朝的建立,對外擴張使得鄰邦的黃金源源不斷地輸入,刺激了古埃及黃金工藝的迅速發展。現在熟知的黃金加工方法,如熔鑄、捶打、雕刻、著色、鑲接,直到製金箔、金線、金絲等工藝,古埃及人都已掌握。

以太陽崇拜為核心的宗教觀使得黃金崇拜在古埃及發展到了相當的高度。在古埃及語中,黃金的意思是“可以觸摸的太陽”。古埃及人把黃金視為可以保護生命、延續生命的神聖器物。在埃及法老和貴族的墓葬中,黃金扮演著極為重要的引導這些死者重生的角色。古埃及十八王朝的圖坦卡蒙法老的黃金王棺是古埃及黃金製作工藝的傑出代表。該王棺長約180厘米,耗純金200餘公斤,局部以珠寶翡翠點綴,極盡奢華之能事。考古學家在圖坦卡蒙陵墓裏共發現了3500多件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老的包金寶座和用珍寶鑲飾成的法老黃金麵具。覆蓋在法老木乃伊上的黃金麵具麵部表情富有青春氣息。圖坦卡蒙的寶座是木製的扶手靠背椅,為顯示法老的威嚴,以黃金做的獅首做椅腿上部,椅子下部表示獅子的身體,並以獅子的爪子為椅腳,很有力量感。

《聖經》中折射出的古埃及黃金文化

根據《聖經》記載,希伯來人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統治,在首領摩西的率領下逃出埃及。在西奈山居住時,摩西上山40天沒有下來。在生存的壓力和威脅麵前,希伯來人心理防線幾乎崩潰。

眾人紛紛要求摩西的哥哥亞倫製造神像讓他們膜拜。亞倫叫婦女們卸下金首飾,用來鑄成一頭金牛犢,讓眾人跪拜。這種鑄造金牛犢的工藝無疑是從埃及學來的,這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埃及高超的製金工藝,也折射出古埃及黃金文化對於希伯來民族的影響。

古代中國的黃金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5000年的文明史中黃金也占有一席之地。從眾人熟知的“點石成金”、“家書抵萬金”、“浪子回頭金不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等語詞中,我們不難發現黃金對於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

從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來看,黃金在我國戰國秦漢時代廣泛被貴族階層所使用。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王劉勝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生動地體現了漢代黃金製作工藝的高超水平。在西漢時代,人們深信玉石能使屍體不朽,因此皇帝和貴族死後常常穿上一種形似鎧甲的殮服,這種玉衣是用金絲把各種形狀的玉片編綴而成的,稱為“金縷玉衣”。

煉金術與漢武帝的“長生夢”

西漢時期,神仙方術思想盛行。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這個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極為渴求的事。在當時的方術理論中,煉金術是實現長生益壽的關鍵環節。

《史記·孝武本紀》中記載了方士李少君對當時沉迷於長生夢的漢武帝解釋其長生理論:“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當時的方士認為利用丹砂鉛錫煉成黃金,而用此種方法煉得的黃金製成飲食器具,用之飲食可以長壽,長壽則有機會見到傳說中的蓬萊仙人,通過封禪仙人則可實現長生不老。

然而,盡管漢武帝召集了多批方士,並且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物力,丹砂煉金並沒有成功。晚年的漢武帝對於自己的長生夢有所醒悟,曾經感慨道:“昔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哪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

但是由於戰國秦漢時代熔煉技術的發展限製,黃金在當時更多是作為突出首飾鮮豔色彩的點綴材料,而以黃金為主體的首飾成品則非常少見。從隋唐到宋元明清,隨著黃金加工工藝的進步,黃金逐步褪下宗教的神秘色彩,黃金首飾大量進入民間,成為延續至今的中國黃金文化的主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