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一部韓國電視連續劇《大長今》風靡東南亞,著實是火了一把。這部電視劇所講述的,不過是韓國曆史上一位宮廷醫女的成長經曆,除了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片中還有意穿插了大量細致入微的膳食和養生之道,令人不禁反思的是,這些在每一個中醫看來都如數家珍的常識,卻令我們的國人備感新鮮,而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些素材都無一不能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庫中找到源頭,但誰也沒想到,就是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材料,經過韓國電視工業的現代包裝之後,居然把原產地的人們搞得如癡如醉。
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也充分說明了文化資源大國並不等於文化產業大國,在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開發上,我們的功課還做得遠遠不夠,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追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窺一斑而見全豹,讀者不妨首先把本書看作是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醫藥文化寶庫所做的一次小小的發現之旅,一次對中華傳統文明的重溫。
迄今為止,對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近三百年曆史的演繹和傳播,可謂是層出不窮,亂花漸欲迷人眼了,但在五花八門的正說和戲說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夠接觸到至今仍深藏在故宮博物院中有關清代太醫院為曆代皇室成員診療所留下的曆史記錄。這批多達四萬餘件的清宮醫案,不僅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內容最為豐富、史料價值最高的皇家醫療檔案,而且可以說是空前絕後。隨著太醫院的發展至清盛極而衰,這批記錄詳實的醫療檔案亦隨著大清王朝的煙消雲散悄悄淡出世人的視野,而這一沉睡就是整整七十多個春秋。
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醫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可冀先生曾倡議係統梳理清宮醫案,並且帶領一批科研人員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亦有專著出版。但此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在當時隻為少數專家所了解,其研究成果也頗為專業,一般讀者很難了解其中的奧秘。當時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後,這批檔案也就很少再有人問津,重又回到曆史的塵埃中去了。
但在本人這樣一個非專業人士看來,這批浩繁而完備的清宮醫療檔案,卻是一座取之不盡、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它不僅在中華醫藥方麵有其特殊的研究價值,大可造福於現代人的健康,而且在專業之外更有著無法替代的曆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即使是對於大眾讀者來說,也不乏豐富的營養和裨益。具體說來,清宮醫案的價值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麵:
其一,縱觀人類發展的曆史長河,各種疾病尤其是烈性傳染病的爆發常常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些疾病不僅反映出當時的國計民生,而且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了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隻不過長期以來,曆史學家們在探索曆史的脈絡時常常忽略了醫學領域,而從醫者又大多囿於專業,不曾將疾病的來龍去脈與社會發展的橋梁打通,或者也無暇顧及和發揮。在本人看來,清宮醫案並不隻是皇室診療記錄的簡單羅列,通過這批文獻,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曆史的腳步是如何在疾病的威脅前輾轉騰挪,甚至可以不經意地逐層剝開人類社會發展與疾病史之間的種種微妙而又千絲萬縷的聯係,進一步洞察曆史的真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個王朝的醫療衛生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難得的社會文明史,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人類曆史在前進過程中的無奈和苦難,亦可以感受到文明跋涉的印記和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這恐怕也是當時的宮廷太醫們所沒有想到的吧。
其二,清宮醫案完全可以當作一部有關清代的信史來品讀。中國的曆史書寫者常常由於時代的需求編撰曆史,即使是一部二十四史,也往往因為統治者的需要而頗多隱曲、篡改之處,所謂為尊者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今天的人們在接受曆史的記述時要多留個心眼,不可不信,也不可盡信。但正所謂人命關天,清代太醫院在記錄皇室成員病症時卻來不得半點馬虎,稍有疏忽就難免殺身之禍,另一方麵,統治者在自己的健康麵前也不能不敞開心扉,任何一種疾病都事出有因,不僅有生理的因素,更有其精神層麵的深刻原因,甚至從諸位皇帝病案中可以依稀看出當時政治氣候的動態,以及一個王朝的氣數。正是因為太醫院的獨特使命和作用,又相對超脫於政治鬥爭的旋渦,以及曆代醫家所素來秉承的實事求是的精神,清宮醫案才在不經意間為今天的我們透露了諸多王朝皇位更迭的曆史隱秘,以及曆史人物所不為人知的另一麵,也算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