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官員的裏裏外外(18)(1 / 2)

首頁新聞軍事文化曆史

首頁>社科總館>曆史雜談>皇帝治下的中國>貳官員的裏裏外外(18)

貳官員的裏裏外外(18)嚴光輝雲南人民出版社

為了追逐權力和財富,官僚集團形成了各種庇護網絡和利益集團。各種庇護網絡、利益集團的形成,其實也是帝國權力體係的內在邏輯使然。既然帝國官僚的組織核心為等級倫序,帝國社會的核心也不離此,為調動行政的效率和政府的決斷能力,隻好由個人的力量來實施。宋代的官僚機構,就是在這種個人力量的發揮與保持穩定的官僚結構之間擺動,這也是試圖依靠個人魅力或利益集團的力量進行改革和調動行政效率不斷反複爭論之源。帝國的改革者,命運何其相似!因為他們無力改變現行靜態設置的官僚機構,“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句非為趙氏禍,乃為萬世禍也”,以此評王安石變革的警言,正道出了其間的關鍵(即使是帝王的支持,也免不了陷入失敗的困局,隻是責難的對象僅僅是施行者而已,帝王本身是不在評判之列的)。充斥於朝廷的尖銳的道德攻訐,總使人聯想有小人和貪婪之輩控製著朝廷。事實上,在等級倫序精神下的官僚係統,除了以此為臧否論爭的利器,原也不會有什麼新奇的招數。作為整體的官僚,總免不了在道德評判上被貼上忠奸、善惡的標簽,“成者王侯敗者寇”--給失敗者貼上奸惡的標簽,乃成功者最有效的武器。這也與整個帝國的精神合拍。今天看來,這些並非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乃是製度的品質問題。

這種以具體的倫序網絡組織起來的帝國官僚模式,無疑由具體的倫序網絡支配著官僚集團內部的利害。帝國官僚係統也就隻有借助於具體的個人魅力,通過其特有的倫序網絡,發揮行政效能。特別是在皇權高度集權化的明清時代,徹底馴服官僚係統的代價是犧牲了效率、廉潔和公正。在一種道德化的目標下,激發的是官僚係統內部的利害傾軋。其應變能力低微,擁有的技術手段和資源有限。皇帝的權威雖至高無上、無可爭議,但卻總是受製於製度化的約束和智力、人格的挑戰。明代的權臣,若要有建樹,無不試圖以其個人魅力所能調動的特殊人際網絡為依托,借助帝王的權威來提升行政效率。因此,一旦他們失去帝王的信任,或在權力爭鬥中失敗,他們的努力也就付之一炬。

上章下章 [←]快捷鍵快捷鍵[→]

回到目錄回到讀書首頁

王立群讀《宋史》之宋太宗: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宋代的繁榮與文明呢?

李鴻章政改筆記:大清官場筆記自揭裱糊匠一生吾國吾民最缺者,乃是踏踏實實把現居之屋裱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