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開國君王之所以成功建立起一代王朝,乃是“天命”對他眷顧的最佳說明。如果開國君王非英明神武,天縱神奇,非“有德者”不可能取得天下、開基立朝--這是一個雙重論證的循環假設--開國帝王的成功,正是因為他是“有德者”;反過來,正因為開國帝王有德,所以才能開基立朝。同樣,末代帝王就是另一種道德角色,即喪失了“天命”--“天命”喪失證明他是“無德者”,那麼他必定道德有虧;反過來,正因為他道德有虧,德行有缺,所以他喪失了天命--依然成立。
中國曆史上王朝更替,新朝總會為舊朝立“正史”,而修史的目的就是要說明前朝從獲得天命到失去天命的過程,以此可反證本朝重新獲得天命的理由。中國曆史上的短命王朝總是會受到過多的責難,由於沒有更多的帝王來分擔成功的形象與失敗的道德責難,所以短命的王朝往往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腳。
因此,要理解帝王的存在形式,探討帝王的角色,我們必定要遇到這樣的困難。好在我們可以拋開對帝王個人的道德責難,分析在實際生活中,形塑帝王雙重形象的製度格局及其行為所遵循的規範。
小注
呂許公之病,據說要用龍須做“藥引”,龍須自然無法尋找,於是皇帝就自告奮勇,以自己“真龍天子”的角色,剪下自己的“龍須”作藥引。民間傳說也有用龍須鳳發作藥引之說,如傳統評書《楊家將》中就有為醫楊六郎之病派人入遼盜取蕭太後“鳳發”的情節。
理想世界的皇帝位置
皇帝最重要的名號是:天子。據考,這一稱謂開始於周成王。這一稱謂大有講究--
德侔天地者,皇天右而子之,號稱天子。
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 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於天 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順命》)
(本章完)